乾隆时期,宠臣和珅与刘墉分别是什么职位?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知秀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和珅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刘墉足足比和珅大了30岁,刘墉考中进士时和珅年仅1岁,而且刘墉的父亲乃是乾隆重臣,而和珅却因父母早逝而早年极为贫困,刘墉的政治资源也要比和珅强很多,那么为何终乾隆一朝,刘墉的职位却始终没有和珅高呢?

满汉亲疏问题,和珅拥有天然优势

自满清入关以来,为了统治的需要,虽然一直标榜满汉一家,然而在实际上,满汉仍然存在亲疏有别,尤其是在官员的任用方面,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

纵观整个清朝,虽然自顺治至咸丰时期,汉族官员的地位一直在缓慢上升,但满人的势力仍然始终是主体。满人在中央和地方官职上均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从军机处和内阁官员构成不难看出,大权始终在满人手中,朝政一直都是满族大臣主持。即使是著名的汉臣张廷玉,在上书房和军机处的排名也都在满人之后。

而在乾隆时期,虽然一直强调满汉一家,但纵观整个乾隆朝的军机处,虽然也有汉族官员,但领班军机大臣,从鄂尔泰到讷亲,再到傅恒,再到来保,以及后来的阿桂、和珅,全都是满人当家做主,虽然刘统勋和于敏这些汉臣也曾成为领班军机大臣,但时间却都很短。

由于满汉亲疏有别,满族官员的提拔显然要比汉臣简单,在双方才能相当的情况下,满族官员更容易受到重用和提拔,而汉臣除非特别出色,否则很难坐到位高权重的位置。

和珅经常陪在皇帝身边,刘墉长期在外为官

从和珅和刘墉的官宦生涯来讲,和珅从入朝为官开始,便一直在皇帝身边任职;而刘墉除了前期短暂担任京官外,却长期在外为官。

刘墉虽然早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便考中进士,虽然此后也曾担任过一段时间京官,但却是在翰林院这个清闲衙门任职,想要干出成绩极为困难。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此后二十多年,刘墉便长期在外为官,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刘墉这才再度入京为官,出任左都御史,在南书房行走。

而和珅虽然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才开始入朝为官,在参加科举落榜后,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珅被授予三等侍卫,并被挑选为补粘杆处侍卫,此后便一直在乾隆身边任职,很快便受到了乾隆的重视开始受到重用。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更何况是经常在皇帝身边晃荡,又颇有才学的和珅。这种情况下,和珅与乾隆的关系显然要更加亲近一些,自然也就更容易受到提拔。

刘墉宦海沉浮,和珅青云直上

刘墉虽然入仕较早,但却曾两次因罪而遭到贬斥,导致其提拔速度极慢;和珅虽然入仕较晚,但却因为乾隆的宠信而得以迅速青云直上。

刘墉一生曾两次遭到贬斥,第一次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刘统勋因办理军务被下狱,刘墉因此得到牵连,被降职为翰林院编修。被外放之后,刘墉又长期在难以做出政绩的学政衙门任职,好不容易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担任山西太原知府,后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升任冀宁道台,结果次年便因失察之罪而被发配军台效力赎罪,后因父亲刘统勋的缘故才被重新任命为江宁知府。

与刘墉不同,和珅为官堪称青云直上,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和珅还在担任管库大臣,负责管理布库。而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月,和珅便被擢升为乾清门侍卫,次月又升任御前侍卫,并被任命为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到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和珅又升任户部左侍郎,三月又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四月又被任命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八月又调任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十一月任国史馆副总裁,十二月任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到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和珅又任户部左侍郎,兼署吏部右侍郎,十月又兼任步军统领。这个提拔速度,根本没人能够比得上。

从两人的仕途来讲,刘墉显然较为坎坷,等到刘墉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新入京为官时,和珅已经是如日中天,刘墉也只能“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结果又因多次犯错而遭到皇帝责备,很难再进一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