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棣为何差点杀了朱高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从此开始休养生息,中原百姓过上了期盼已久的太平日子。然而,“洪武之治”只持续了31年,明朝百姓又一次遭受到了战争的洗礼,这场战争,不是来自于外敌,而是明朝宗室的内战——靖难之役。
公元1399年七月,靖难之役刚刚爆发,一只仅有5人的小团队,秘密穿过河北境内,躲过朱棣的侦查,来到北京城外,以“朝廷使者”的身份,请求进入北京城面见朱高炽。朱高炽得知对方只有5个人,便开城门有请,双方谈话时,对方给了朱高炽一封密信。这封信是建文帝亲笔所书,据使者说,建文帝在信中承诺:只要朱高炽归顺朝廷,将来可封朱高炽为王。
这是一封非常不寻常的信,因为靖难之役刚刚爆发不到一个月,朱棣刚刚攻破河北诸镇,建文帝派遣大将耿炳文带领30万大军北上,声势浩大。而朱棣手中的军队人数,不过数万人。纵观历史,还没有一个藩王能够成功打败朝廷政权。所以,在战争之初,很多人并不相信朱棣能笑到最后。
朱棣作为一介藩王,敢出兵挑战朝廷,也是被逼无奈。最初,朱棣能够依仗的人,大多是自己的藩地旧臣,例如丘福、张玉、朱能等人。另外,还有三个人,是朱棣必须要信任的,那就是他的三个儿子。俗话说,上阵父子兵,父亲造反,儿子们必须要全力支持。所以,朱棣起兵时,对三个儿子做了具体安排:长子朱高炽身材肥胖,从小不善习武,朱棣命他驻守北京老巢。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都十分英武,朱棣命他们跟随自己一起南下。
按理说,朱棣起兵造反,建文帝派大将耿炳文率兵抵御,两军马上就要打起来了,为何建文帝还要送一封信到北京呢?这其实是一招非常高明的计谋,因为建文帝十分了解朱高炽。
早在洪武年间,朱棣等藩王屏藩在外,朱元璋为了能让儿孙们承欢膝下,把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五子朱橚的儿子们都安排到南京读书。建文帝朱允炆仅仅比朱高炽大一岁,两人曾在一起读书多年,建文帝对朱高炽这位堂弟的性格了如指掌,建文帝知道朱高炽性格仁慈,为人忠孝。所以建文帝写了一封密信给朱高炽,许诺朱高炽:如果他归顺朝廷,劝父亲回头,可以封朱高炽为王。
按照建文帝的想法,这封信一旦交到朱高炽手中,必然产生两种结果:
其一,朱高炽愿意投降朝廷,直接献出北京城,而此时朱棣身在河北,将腹背受敌,不攻自破,这样,这封信就有“釜底抽薪”之妙。
其二,朱高炽看过信后不愿意投降朝廷,但朱棣一旦知道儿子接到了这封信,对儿子的信任将大打折扣,这封信就有“离间”朱棣父子的作用。
朱高炽接到信后,秉着“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态度,把5位使者送出北京城。这一举动,被人密报给了朱棣次子朱高煦。
燕王朱棣一生好武,长子朱高炽不但有残疾,而且身材肥胖,所以,朱棣更喜欢次子朱高煦。朱高煦相貌堂堂,能文能武,和朱棣非常相似。无奈他生下来就是次子,上面有个哥哥压着,他很难继承父亲之位。但朱高煦从未放过任何一个取代大哥的机会,因此,在听闻朱高炽收了建文帝的密信之后,朱高煦连忙让宦官黄俨向朱棣告密,说朱高炽极有可能反叛父亲。朱棣听闻后,十分生气,打算秘密派人回北京找儿子算账。
正在此时,朱高炽派人来到朱棣身边,交给朱棣一封信,这封信正是建文帝的那封密信。最让人想不到的是,朱高炽根本没有拆开这封信,就直接派人把信给了父亲。朱棣得知后,相信了儿子的忠诚,后悔地说:“我差点杀了我儿子!”从此对朱高炽格外信任。
《明史·仁宗本纪》记载:
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
朱高炽不拆信,直接将它送给父亲的办法,直接破了建文帝的计策,可谓高明。而朱棣在接到朱高炽的信后,表现得十分羞愧。他知道,自己作为父亲,在关键时刻,如果连儿子都不相信,他还应该相信谁呢?朱棣登基后,永乐二年,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虽然朱高炽在位时间不长,但却被后世评价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