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魏延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蜀汉阵营中,素有“五虎上将”美名,而在这五人之下,有个实力不输他们,且极被刘备所信任的大将,他便是魏延。初见魏延来投,刘备满心欢喜,可诸葛亮却皱了皱眉头力劝刘备不要留下魏延:“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此后诸葛亮有数次可以斩杀这个隐患,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反了,和曾经的同僚刀剑相向,最后被马岱斩于阵前。诸葛亮“怜其勇而用之”,在死前也密令马岱杀人,似乎诸葛亮的推测是板上钉钉,魏延的反叛也证实了诸葛亮的推断,但曾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的魏延真的是因为丞相之死选择投敌吗?“反骨”之相是后人杜撰还是确有其事?
一、脑后反骨,日后必反
《三国演义》中,魏延初登场在第四十一回,“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因为刘备被刘表之子刘琮、蔡瑁等拒之于荆州门外,魏延看不过,于是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迎接刘备,但魏延不敌文聘,和刘备只是匆匆一面便错过了。但在第五十三回中,因为黄忠不杀关羽,韩玄以欺骗之罪欲斩,是魏延救下了黄忠,“义阳人魏延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魏延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正当刘备认为自己喜提两员猛将时,诸葛亮来泼了盆冷水,直接要把魏延砍了,刘备赶紧劝阻,诸葛亮才决定留下魏延,还因此敲打他一番:“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因此魏延也有了“反骨之相,日后必叛”的骂名。
然而魏延反骨之相很有可能是杜撰的,为何?据《三国志》记载,“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可知,魏延是在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时,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并没有流传和诸葛亮的对话。所以这“反骨”很有可能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了烘托诸葛亮的“料人如神”而特意“踩一捧一”,将日后魏延“叛蜀”和孔明的知人之明联系起来。
二、屡立战功,深得信任
在随刘备入川后,魏延屡立战功,“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时,需要留一员大将镇守门户汉中。时下众人都认为刘备会派遣义弟张飞担任汉中太守,就连张飞自己也是这样觉得的。可当诏令下来的时候,众人都没想到居然是个不知其名的小将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之后的宴会上,刘备就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听后感到十分满意,越看魏延越顺眼,蜀汉群臣也为魏延这番话而称赞其雄豪勇猛。
之后刘备称“汉昭烈帝”,建立蜀汉,魏延进封为镇北将军,后主刘禅继位,魏延被封为都亭侯。虽然魏延深受刘备信任,但蜀汉丞相诸葛亮似乎并不太喜欢诸葛亮,虽然没有借机杀了魏延,而是一直带着身边,看似重用,其实也是打压,“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相比先主刘备会让自己坐镇一方,诸葛亮这番捆绑已经可以说是防止魏延“搞事”,身为一员大将,岂能不掌兵权,每次魏延都只能为自己惋惜,“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三、一心向蜀,被逼叛变
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魏延为前锋。是夜,魏延梦见自己脑袋上长角,于是问占梦者赵直,但被他骗说是“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真相却是“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不得不说,赵直的解梦非常准确,若是直言告诫,很可能魏延会掂量一二而放弃计划,但正是因为没有告诉,为魏延的身死埋下隐患。
当年秋天,诸葛亮病重,决定放弃北伐,秘密地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讨论筹划他死后退军的安排,“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这番安排也有他的原因,因为魏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诸葛亮害怕在自己死后魏延会对蜀汉不利,决定以遗命痛下杀手。在得知丞相死了,大军将要班师回朝时,魏延就不高兴了,想起之前做的梦,岂能无功而返?于是对费祎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这相当于把丞相诸葛亮和长史杨仪都得罪了,而且杨仪向来和魏延不合,于是二人各自上表控告对方叛变。但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都保证杨仪而怀疑魏延,魏延理亏,将士皆散,魏延寡不敌众,被马岱斩了,似乎还不解气,杨仪踩在魏延的头颅上大骂:“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在五虎将先后陨落的情况下,魏延是蜀汉中难得能堪大任的猛将,刘备和诸葛亮显然都意识到这一点,因此都起用了魏延,魏延也立下了一些战功:阳溪之战大破郭淮、费曜、卤城之战大破司马懿等。但很显然,诸葛亮对魏延的提防绝不是“反骨”,而是无法掌握这个性情矜高之人,因此诸葛亮并不想把祸端留给后继者,于是留了一手。而与魏延相恶的杨仪也不是个“好人”,原以为诸葛亮病逝,解决魏延这个大敌,自己就能当蜀汉“二把手”,但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杨仪只能做个闲职,不爽的他到处说着泄愤的话,最后也引来了杀身之祸。“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若不是刘备诸葛亮的大度,若无这么多猜忌疑心,若魏延不自持勇武而孤高,或许魏延能为蜀汉尽忠到最后,而不是被“反骨”所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