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最精彩的二人博弈,当属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汉魏之争,他们同为谋士、也是汉魏两国的中流砥柱、股肱之臣。为什么两人的最终结局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拥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策。
《出师表》中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是诸葛亮身为汉臣的真实写照。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北伐失败,饮恨五丈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诸葛亮的才能毋庸置疑,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抑或是借东风、空城计,他都将智慧与谋略挥洒得淋漓尽致。可是他的主公刘备,却并非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口中那个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英雄人物。
刘备过于感情用事,为了给关张两位兄弟报仇,非但不听诸葛亮的劝谏,甚至不顾蜀汉的利益,亲率七十万大军讨伐东吴,最终被陆逊火烧连营,病死于白帝城,蜀汉就此开始衰败。我们可以诟病刘备的错误,但是从兄弟情分方面,又无可厚非。
不过演义终归是戏说,蜀汉的失败,不是刘备的感情用事,也不是阿斗的无能。事实上,从隆中对诸葛亮三分天下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失败。诸葛亮弃荆州而择川蜀之地,未免显得太过于小家子气,偏安一隅的思想,也显露出他的政治格局略低。
古人常讲,得中原者得天下,无论诸葛亮把蜀汉经营得多么好,他也不会被天下百姓所认可。翻开历史你会发现,很少有哪个政权可以从偏安一隅之地,最终实现统一天下的例子。或许汉高祖刘邦勉强算一个,出汉中,暗度陈仓,败项羽,最后定鼎天下。
但是你要明白,项羽分封诸侯之后,放弃关中与中原之地,又回到他的彭城(徐州)当西楚霸王去了。试想,项羽若稳居关中或者中原,刘邦敢轻易出兵吗?再者,当时刘邦的对手也只有项羽一个。而蜀汉的对手除了曹魏,还有一个东吴在虎视眈眈、伺机而动。
除此之外,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也有很大的失误,如果说用马谡守街亭是战略上的失误,那么用关羽守荆州就是政治上的失误了。荆州可掌控南北,进可攻、退可守,如此重要的地方,却交给一个性格上有重大缺陷的关羽来镇守。若不是诸葛亮无人可用,那就是他识人不明。
司马懿同样精于谋略、但不同于诸葛亮的是,司马懿更善于权变,更懂得利用天时和时势。我们就拿《三国演义》来分析,众所周知这三分天下,曹操占的是天时、东吴占的是地利,刘备占的则是人和。毋庸置疑,最终的胜利者一定是曹魏,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古人云:“天不可违,时不可失,势不可逆,善用势者赢天下”。这是古人深信不疑的天道,也可以理解为民心,曹操和司马懿都深谙此道,也懂得如何借势。东吴的地利虽可保一时无忧,但绝非长久之计。那么最靠不住的就是人和,人活一世皆为利来,有利可致人和,无利可致人散,人心思变就会产生动摇,所以三国中最先被消灭的就是蜀汉。
曹魏的势力范围主要在中原,前文已经提及,得中原者得天下,那时的东汉已经形同虚设,灭亡是迟早的事情,曹魏取代东汉亦被天下百姓所接受,这就是正统。那么天下人在无形之间就会把蜀汉和东吴视为天下一统的障碍,所谓民心所向,即是如此吧。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人常诟病司马氏篡夺了曹魏的政权,但是曹魏何尝不是篡夺了东汉的江山?如果要怪只能怪曹操的子孙不争气,兴衰更替、强者取代弱者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其实罗贯中赞美诸葛亮,就像司马迁歌颂项羽一样,都参杂着个人的喜好与感情,就算失败也要败得伟大、败得悲壮。#三国演义人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