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商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商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汤伐桀,商革夏命之后,并没有对夏后氏赶尽杀绝。商部落留下许多人在夏朝故都开始战后重建,而商汤自己返回山东丘陵老家。所以此时的商是以自己老家为核心控制夏朝遗民的。
随着局势的需要,商朝的政治中心开始逐渐西迁。为了方便更好的统治各地,上建立起来一整套比夏完善的朝贡制度。另外商还以自己的嫡系部落氏族作为内服,以周边方国最为外服进行内外服管理,并在其中安插了许多自己的部落族人成为封疆大吏进行制约。
商朝在不断巩固自己统治的同时,继续对夏族残部进行清剿。这些可怜的夏族遗民有的被赶到了陕西南部的渭河谷地,这个日后被称作关中的地方。还有一些夏族人则逃难到了南方乌烟瘴气的荆楚山地之中。这两拨人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姬姓夏人(周王室)和芈姓夏人(楚国宗亲)。
商朝传承几代之后,因为王位继承制度的不合理造成九世之乱的长期内斗。当时商朝传位兄终弟及,所以传到第二代的时候便出现了王室宗亲皆有继承权的恐怖局面。
九世之乱引发商朝王室衰微,宗亲内部互不信任。到了盘庚迁殷之后,商朝才再一次稳定下来,然而周围方国因为商朝内乱蠢蠢欲动。
盘庚之后第三代商王武丁在位之后,为了收拢天下人心开始推崇自己的先祖帝喾,并将商王冠名为帝的倾向彻底固化。夏朝以后为尊的名号也在此时让渡给最有威望的女性,也就是商王妃了。
武丁中兴期间,帝武丁南征北战,对西部大患鬼方进行了几次有效打击,最终迫使鬼方部众或降服或北上远遁。在此期间,武丁发现同在西方的属国周的表现非常抢眼,周在配合商讨伐鬼方和其他外族方国的过程中表现的非常勇武,这让商朝对其另眼相看。
周就是当初被商汤驱逐到渭河谷地的夏族遗民。渭河谷地是当初炎帝族系东迁之前的发源地,再往西就是羌人祖地。周人在此地盘踞,不可避免的和附近强悍的羌人有颇多交集,民风彪悍,打起仗来也自然比别的外服方国勇猛的多。
西部不仅有鬼方、羌人,还有犬戎等其他外族和方国,因此后来商朝任命周的首领为西伯。西伯,即为统御西方诸多部落的人,可见此时商朝对周的青睐程度了。
武丁大杀四方,将九世之乱造成的动乱因素全部驱逐出去,却也因此树敌太多。商本是华夏集团内部东夷族系的一支,其先祖‘鸟夷’更在东夷赫赫有名。凭借这层亲戚关系,商和东夷原本关系密切。然而此时夷人内部以商为代表的一大部分人已经彻底华夏化,同华夏其他地区的羌人后裔没有区别,而位于淮水的淮夷和丘陵东侧的莱夷却依然有着自己不一样的文化传承。
就在商朝为了解决淮夷、莱夷而不断东征的岁月里,西岐的周部落不断发展壮大,商朝西部几乎都被周的恩惠所感召,这遭到了商朝的忌惮。
周人先后征讨西落鬼戎、燕京戎、余无戎、始呼戎、翳徒戎,俘获二十翟王,不断向西和向东发展。周的力量强大了,商王和周的关系就变得微妙起来,这对曾经并肩讨伐鬼方的盟友渐渐的走向反目,周的首领季历在此时居然被商王文丁拘捕到都城杀掉了。
文丁诛杀季历,但却无法忽视周在西部的强大影响力。并且商朝此时仍需依靠周的力量对付犬戎,所以到了帝辛做商王的时候,季历的儿子姬昌又做了西伯侯。
姬昌身为一位抱负远大的首领,积极收拢人心,广布恩泽。同时姬昌继续壮大自身军事力量,这导致西岐再度遭到商的猜忌。当时西部的一位封疆大吏上报朝歌,说姬昌在西岐境内异动频繁,恐有谋反之象。这导致姬昌被招到朝歌,险些步其父的后尘了,最终依靠优秀的演技瞒天过海,成果逃回西岐。
姬昌虽然死里逃生,他的一个儿子却为了救他死在了朝歌。杀子之仇不共戴天,姬昌返回西岐之后立即宣布起兵,先后攻破犬戎、密须、阮、共,并将商王在西部的封疆大吏崇侯虎的势力铲除。 密须在周的西边,虽然受制西伯管控,但也绝非小国,具有一定的实力与扩张野心,所以攻打了周的两个属国阮、共。文王以吊民伐罪名义整军誓师出征,一举攻灭密须。此战不仅让周的威望和号召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且剪除了日后东进的后顾之忧。
周的这次起兵打到了靠近殷墟和朝歌的黎国,这次试探是想看一下商人的反应,如若商人没有作为则可沿黎南下灭商。在此关口,商王帝辛出现在黎城简约军队,以表示对周的示威,商周之间的冲突彻底爆发。
姬昌死后,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姬发即位后第二年就发动大军往东开拔到孟津观兵,并要求天下诸侯会盟。一时间天下八百诸侯聚集,声势浩大,引起帝辛警觉。此时商朝的精锐主要在边疆各地,兵力不够。于是帝辛决定御驾亲征鼓舞士气。就这样两支部队隔着很远的距离对峙着,然而帝辛的叔叔比干却劝说自己的侄儿退兵回到都城,理由是己方兵少,需要等待援军到来之后再战。商朝军队士气因此受挫,帝辛一怒之下将比干当众斩杀。
就在比干被杀差不多同时,孟津的姬发终于决定退兵。因为他发现虽然天下诸侯聚集孟津,可几个势力最大的部落竟然无一前来。这让姬发觉得商朝气数未尽。
九世之乱后,商朝王室宗亲之间互不信任,争权夺利。后来虽然盘庚迁殷镇压宗亲叛乱,却未能弥合统治阶层内部的不满。孟津观兵后不到两年,商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箕子被囚,微子退隐。西岐大军再度东征而来。
姬发的这次奇袭打了商朝一个措手不及。同时进过了军事改革的周军采用了以战车为主的新式战法,无坚固城墙可守的商军只能出城迎战。但商军主力此时正在东夷地界,无暇西顾,于是商朝将从战场抓来的夷人奴隶打发上了战场。
此时的商夷早已没了商初时的亲戚温情,成了你死我活的仇敌。被迫上了战场的奴隶兵反戈一击,临场反叛。商军拼命死战,一时间战场之上血流漂杵,后世史书谓之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使得天下局势明朗,朝歌城中帝辛的庶母兄长微子启手持祭器造访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向武王说明自己远离帝辛的情况。商朝有如此贰臣,却依然无法让姬发放心。他返回关中大本营之后,继续指挥周军讨伐商人残部,花了几年时间才将商族反抗力量完全平息。
周王封微子在宋地,寻大禹后裔在杞地。以此展示尊崇夏君夷民的传统。同时为了吸取商朝内服外服行政制度的不稳定,周朝广泛分封天下,许多诸侯都非常小,难以对周朝形成威胁。另外姬发和周公旦吸取商朝王室成员羸弱,无力守护王权的现象,大量分封姬姓王室成员为诸侯。同时延续了商朝嫡长子继承制度,同时取消了人殉制度,改成陶俑殉葬。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就这样,周朝在继承殷商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商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文王大儿子伯邑考被杀。
《帝王世纪》上说:“因文王, 文王之长子日伯邑考质於殷,为纣御,纣烹为羹,赐文王,日‘圣人当不食其子羹’。文王食之。纣日‘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大家看这个记载和我们 ]民间传说是有差别的,这里边没有妲已什么事。而且还有一个传说伯邑考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传说伯邑考到了朝歌后,竟然垂涎姐己的美貌,对姐已展开了追求,纣王听说后很生气,后果当然很严重....当然这个传说没有什么根据,我不想给任何人泼胜水,大家,大家自己去判断它的可信性。所以只作为一种说法展现给大家,大家自己去判断它的真实性,
第二,纣王对疆域的开拓过于劳民伤财。
纣王其实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开拓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商朝疆域的扩展、中原文明的传播,这都有助于华夏大地的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商朝拥有一支强 大的军队,他的军队都装备着着先进的青铜兵器和盔甲,他的部队所向披靡,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纣王曾在山西黎城与文王恶战场, 把文王打得大败,文王被俘、四于爱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若不是东夷作乱,恐怕姬昌早被纣王处死,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被释放回家。纣王真正应该反省的是他发动对东夷的战争的时间,纣王发兵东夷,计划一劳永逸地除掉东部威胁,永绝后患。凭着优势兵力,商军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取得大胜(很可能是在这次征伐东夷的战争中,路过有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纣王为了胜利甚至还采用了“象队”,古书上就有“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的记载。但是东线实在是战线太长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拖垮了商王朝。甲骨文卜辞记载商征人方(东夷的部落之一) 往返一次需要200天左右的时间, 这是件非常劳民伤财的事。《左传》评价相当精辟:“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
第三,内鬼难防纣王的大哥微子启的投敌叛国就是。纣王的大哥微子启的投递叛国就是一个商人叛逃的最典型的例子。《史记》上说:"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 ”微子启为什么叛变也许真的是因为约工没听他的正确意见,也许他还在对当年父王母后没有传位给他耿耿于怀,如果是后者,我觉得当年帝乙和纣母的选择绝对正确,虽然纣是个亡国之君,但是再怎么说也要比微子启强。
第四,武王的投机成功了。
微子启带去的情报只有一条,就是殷都空虚,现在下手正是时候。这时候文王已经死了,年轻气盛的武王姬立即对殷都发起攻击。这次偷袭颇像两千年多后,明成祖朱棣远程偷袭建文帝成功的那次靖难之役。给我感觉那时候的姬发就是个混小子, 不过他狂赌豪赢。历史被他的这一次突装改变了。双方主力在牧野相遇了,历史记载纣王的二哥中行带领十七万大军(也有说是七十万,个人认为不可能,想想妇好时全国军队的数量),与周军在牧野对峙,历史上著名的牧野大战即将爆发。
牧野之战打得异常惨烈,《尚书》 上说,“ 流血漂杵,赤地千里”,绝非后世史书上所说的什么奴隶临阵倒戈,周武王兵不血刃赢得胜利。但是牧野大战还是失败了,原因很简单,商军主力还在东南,牧野会战的商军主力是东夷战俘及奴隶临时拼凑起来的,而且投降的东夷部突然作壁上观,造成了只有少数的商军在中衍的带领下浴血奋战,即便是这样,周的损失也是很惨重的。最后商军终因寡不敌众,牧野战败,殷都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