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国号真的是来自明教吗 这种说法靠谱吗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国号,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引子:犹记得当年在大学宿舍跟同学一起看《倚天屠龙记》,当看到张无忌隐居后朱元璋上位,统一天下并因为义军的明教背景而将国号定为“明”时,同学们都在笑金庸先生敢编,笔者则说了一句:你们别不信,这个说法还有些靠谱。

▲翻拍十多次,想没听说过都难

上文介绍了明教的兴亡史,今天则跟大家一起扒一扒《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大明王朝的国号是否来自明教?小说中的明教是否来源于真实历史,远在北宋的方腊是否真的是明教上代教主?都是值得了解的问题点。

明教=祆教?不存在的

说不得道:“小兄弟,我明教源于波斯国,唐时传至中土。当时称为祆教。唐皇在各处敕建大云光明寺,为我明教的寺院。我教教义是行善去恶,众生平等,若有金银财物,须当救济贫众,不茹荤酒,崇拜明尊。明尊即是火神,也即是善神。--《倚天屠龙记》第十八章

小说原文中明确提到明教就是祆(读音:仙)教,而事实上明教的前身叫做摩尼教,二者的确都来自波斯故土,大光明寺也是摩尼教的庙宇,但是他们却不是一个宗教,祆教早已经消失了唐末的“会昌法难”,摩尼教则潜伏生存了下来。

论及二者的关系,大约等同于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关系,祆教(琐罗亚斯德教)起源于公元6世纪,几经沉浮与公元3世纪再次兴盛,但由于协助萨珊王朝强化等级观念的统治秩序而引起底层不满,摩尼遂融合基督教、祆教和佛教的教义创立了摩尼教,试图取代前者。

但由于祆教的国教身份,导致摩尼教备受排挤乃至迫害,不得已一路向东,于大唐年间传入中原地区,后贵为回鹘国教。二者的身份在过去经常被混为一谈,导致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描写的明教,其教义和崇拜却与祆教无二。

各人盘膝而坐,双手十指张开,举在胸前,作火焰飞腾之状,跟着杨逍念诵明教的经文:“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此处是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明教教众即将身死殉教之际的举动,可见小说中的明教崇拜光明和火神,光明是摩尼教和祆教的共同信仰,后者则是祆教的专属。十一章提及常遇春“裸葬”周公子是明教的习俗,而圣物“圣火令”和教徒白衣加火焰标志的特色,又透露了他们祆教的身份。

摩尼教可以理解为祆教改革后的一个分支,但二者毕竟从头到尾都是敌对关系,而小说里则完全混为一谈了。

同时,各路红巾军只是元廷作为共同对手下的友军,相互之间的倾轧并不少见,因此他们也绝对不是小说中教主一言九鼎的组织。

初代教主方腊?这事有点门道

教中人规矩极严,戒食荤腥,自唐朝以来,即是如此。北宋末年,明教大首领方腊在浙东起事,当时官民称之为“食菜事魔教。”食菜和奉事魔王,是魔教的两大规律,传之已达数百年,宋朝以降,官府对魔教诛杀极严,武林中人也对之甚为歧视,因此魔教教徒行事十分隐秘,虽然吃素,却对外人假称奉佛拜菩萨,不敢泄漏自己身分。--《倚天屠龙记》第十一章

小说中曾提及明教第一代教主乃是大名鼎鼎的方腊,笔者仔细找了找出处,无论是史书还是小说都未曾提及过方腊跟明教有任何瓜葛,甚至连他“食菜事魔”的事迹也没有。

▲方腊剧照

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不是,“明教”一词出自陆游《渭南文集》的记载,是浙江地区的摩尼教徒的自称,也是摩尼教的中文意译。方腊起事的地点是淳安县,恰恰是明教教徒的核心聚集地,加之野史中“以鬼神诡秘事相扇摇”的手段和“自红巾而上凡六等”(出自《宋稗类钞》)的等级秩序,要说他跟明教毫无瓜葛,笔者是不相信的。

北宋不比隋末,没有星火燎原的社会基础,唯有通过鬼神纠集党徒,用杀掠来进行裹挟方能纠集成规模的造反实力,因此方腊极有可能是浙江地区明教的首领。

至于“食菜事魔”,同样出自陆游的记载,指的是南方一众地下宗教的规矩,比如明教提倡素食,供奉摩尼为光明之神。这是一种有效通过心理暗示来掌控教徒的洗脑手段,但话说回来,吃斋拜佛的远不止于这些地下组织,可见在当时他们已经是异端且备受歧视。而且备受官府关注和打击,以至于“不敢泄漏自己身分”。

但现实当中,“食菜事魔”是不靠谱的,出生白莲教的钟相嘴上一口一句“均田免粮”,暗地里却敛财纳妾,小说中的明教高层要么喜好吸血,要么娶妻生子(教主带头),没听说过几个善类。

波斯明教?早已归于尘土

三十二代衣教主遗命,令余练成乾坤大挪移神功后,率众前赴波斯总教,设法迎回圣火令。本教虽发源于波斯,然在中华生根,开枝散叶,已数百年于兹。今鞑子占我中土,本教誓与周旋到底,决不可遵波斯总教无理命令,而奉蒙古元人为主。

波斯明教第一次出现于张无忌找到的阳顶天遗书,从中可以读出波斯明教对于中土明教还有着上下级的妄念,而且他们一直臣服于“鞑子”,故而中土明教表示不服。

▲反映古波斯祆教族内通婚文化的壁画

而二十八章出场的波斯明教,口气倒是不小:

谢逊道:“三位到中土来,第一件事便勒逼金毛狮王杀了紫衫龙王,这是为了立威吓人么?”辉月使微微一笑,道:“你双眼虽瞎,心中倒也明白。快快动手罢!”

当然,当他们见识到张无忌的功夫之后选择了知难而退,将“圣处女”小昭拐回波斯并归还了“圣火令”,表面各得其所,但比起他们掌控中土明教的出发点又不知是退后了凡几。

笔者好奇的是:中土明教高手如云,且两教分道扬镳已经数百年,充其量追究版权费而已,这个波斯明教一众人马何来底气,敢对凶名赫赫的金毛狮王谢逊指手画脚,是不是有点飘了?

笔者回顾了一下,萨珊王朝早已与公元7世纪亡于穆斯林,后者的势力在安史之乱之前就已经触及到了西域地区,不管是祆教还是摩尼教早已失去了生存壮大的土壤,今天更是成为了故纸堆里供人研究的资料。

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势力的夹缝中,还有个鬼牛哄哄的波斯明教?可见这一段完全来自小说的臆造。

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原型

金庸先生小说人物的原型一般都是不见于经传的小人物,比如《射雕》中的郭靖,而这次一下找了三个大的。

张三丰是小说中当之无愧的第一高手,这与其历史传说中的地位大致是匹配的。

▲常遇春:历史上有数的先登猛将,后北伐途中死于“卸甲风”

常遇春是老实本分的普通教徒,后来是张无忌信赖的大哥;朱元璋是凤阳坛主,后来的明教军队领袖兼开国皇帝。

好吧,金庸先生说了算,基于必须归位于历史的小说脉络,张无忌毫不负责地避开了舅舅、众叔伯和高层,将大权交给一个地市级办事处负责人,无疑是勉强而为的说法,毕竟张士诚、陈友谅也算是明教和白莲教组织的红巾军。

▲彭莹玉剧照

有个人物值得一提,那就是的彭莹玉,这位明教“五散人”之一的出家人在真实历史中同样是一位响当当的好汉,他是南派红巾军的创始人,朱元璋的前辈。早在至正十三年初(1353)的瑞州之战中,彭莹玉及门徒况普天率众奋力御守,终寡不敌众,城陷被杀。

从这个角度来看,《倚天》背景中彭和尚奔走于义军之间的事迹和年代,是跟真实历史最为贴近的一个。

接下来是终极问题,大明王朝的国号究竟因何而来?“明”的来历等同于朱明应天称帝之时,朱元璋从来没有接受过这样的封号或者自称,所以史学界对于来历想来是莫衷一是。

“明”跟明教有关,这是史学界天尊说的

“至大明之国号,则私见以为出韩氏父子之‘明王’。明王出于《大小明王出世经》,《大小明王出世经》为明教经典,明之国号实出于明教。”--吴晗《明教与大明帝国》

虽然此话出自大天尊之口,但始终是有问题的,“明王”最初是佛教用语,明教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借用了一堆神祇,其中就包括明王。韩氏父子自称的大小“明王”,乃是“明王降世”之意,一个刚被人用过的名号作为新朝的名字,放在历史上从无先例。

从历史上看,王朝大名多是来自开国君主之前的封号,比如汉、隋、唐,魏晋也是;北宋来自赵匡胤的出生地宋州(他还没来记得及接受后周封号);元来则自《易经》,各不相同,但总归有些渊源。

莫非“明”也来自佛经或明教出生不成?

"上逼国号":被“碰瓷”的明教

显然所有的说法可能都只是臆测,历史上的朱元璋因为皇觉寺待不下去了才参加的红巾军,虽然隶属于明教旗下的军队,但也没那么身后的感情。

后来定鼎江山之后,朱元璋第一个出手要收拾的就是明教和白莲教,洪武三年六月,朱元璋颁布“禁淫祠”诏书,规定“不许塑画天神地祗,及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巫觋、扶鸾、祷圣、书符、咒水诸术,并加禁止。”在随后颁布的《大明律》中,朱元璋又将明教、白莲教等列入“旁门左道”之列,并规定“为首者绞,为从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并用"上逼国号"的罪名厉禁明教,屠杀教众。

朱元璋无疑是搞笑的,明教之称呼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怎么也有个先来后到吧?怎么到了一手缔造的新朝反而因名而获罪,岂非笑话?

▲白莲教接过了明教的衣钵

我们反过来想想:朱元璋对于明教是无比熟悉的,也深切了解民间私自结社对于政权的危害,那么倘若以“明”为国号,那反动性质的明教无疑是非法的,"上逼国号"的罪名更像是强行给他们量身订造的一双小鞋,这厮纯属故意碰瓷!

以上纯属笔者臆测,同样毫无实据~~但事实就是,明教自明初而消亡,同出一门的白莲教勉强躲过一劫,在满清异族的朝代依旧活蹦乱跳,义和拳也是他们徒子徒孙的杰作。

结语:谁认真就输了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我们可以将《倚天》理解为一个异次元世界,金庸先生的“设定”就是如此,不需要我们来挑战什么,如同笔者这样的对号入座抠字眼无疑是吃太饱了的行为。

但是多了解一点历史总归没错吧,搁笔于此,下次再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