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绶的一生是怎样的?他为什么能进入扬州四贤祠?

对伊秉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伊秉绶,男,汉族,公元1754年生,寿命62岁。属相狗,星座为水瓶座,福建宁化人。扬州四贤祠:供奉欧阳修、苏轼、王士祯,另一位是书法家。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五》记载“在扬州,宏奖文学。殁后士民怀思不衰,以之配食宋欧阳修、苏轼及清王士祯,称四贤祠。”

伊秉绶在扬州,弘扬褒奖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去世后士绅和老百姓怀念思念他,经久不衰。将他的牌位配置到原来已有的“三贤祠”,即祭祀宋欧阳修、苏轼,还有清朝王士祯,改称为“四贤祠”。

“伊秉绶,字墨卿,福建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

伊秉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弟的官宦人家。其父伊朝栋,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士。伊秉绶幼年受到父亲亲自教育,稍大时从师老乡阴承方,史称“通程朱理学……讲求立心行己之学。”

长大后的伊秉绶,更是受到名师青睐。先是受到大学士朱珪的赏识与纪晓岚的器重,拜纪为师,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学书法。这种历练,真是命运的垂青。

伊秉绶26岁中乡试,30岁赴京赶考,举中正榜,便留居北京,有一度还住在纪晓岚家中,给他孙子上课。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36岁的伊秉绶进士及第,授县处级的刑部主事。

伊秉绶从政,清正廉洁。九年后,晋升副厅局级的刑部员外郎奉命出任湖南乡试副主考官。同年,伊秉绶升任地市级的广东惠州知府,问民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绅。

伊秉绶在断案方面也屡见奇功,尤其是大案要案。陆丰有一黑社会团伙,肆意抢劫勒索,无恶不作,伊秉绶制定详细方略,一举抓获主要犯罪嫌疑人七人,并从重从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嘉庆六年(1801年),广东惠阳陈亚本将要叛乱,少将军衔的提督孙全谋却不发兵。伊秉绶于是派遣差役七十馀人,趁黑夜捣其老巢,生擒陈亚本,馀党窜入羊矢坑。

不久,博罗陈烂屐又谋乱,伊秉绶请求派兵,可是,提督又一次拒绝了。伊秉绶争论说:“发兵愈迟,民之伤残愈甚。”提督不得已,派兵三百人。

伊秉绶回复说:“侦察虚实,三四人就足够了。如果用兵剿灭,这分明是以寡敌众,白白浪费精力。”提督不听,下令少校军衔的游击郑文照率三百人往,结果兵败,只身逃回归,叛乱遂成。

伊秉绶后来因为其他事情被降职,兵士平民都到军营为他请愿。当时提督既拥兵不前,其手下的上尉军衔的标兵卓亚五、朱得贵还通贼纵掠。伊秉绶愤懑不已,又力请兵助力。

可是,碰上总督吉庆心情不好,平白无故地给伊秉绶安上了一个失察教匪的罪名,并追究他的领导责任。正在这时,新总督倭什布视察惠州,士民数千人自发组织起来,申诉伊秉绶冤情。

上级知道了这件事,特赦免去伊秉绶的罪责,并给他官复原职,送至南河富庶地区,授任市地级的扬州知府。由于伊秉绶的正直,给当地带来了和平,实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当时,伊秉绶刚刚奉命调研高邮、宝应水灾,只用一小舟,借宿百姓家,风餐露宿,必定亲阅手记。等到他正式上任,事必躬亲,赈贷之事,锱铢必较,官吏想贪污的机会都没有。

伊秉绶大力提倡富商巨室,捐助设粥厂,费用以万两白银计。还出重拳诛杀了北湖大盗贼铁库子及其党羽,杖罚诡道诳愚之徒聂道和,其它奸猾扰民者,都一律从严治之。

虽然遭遇大灾之年,平民饥困,但是都生活安定,没有发生背景离乡逃难的,也没有恐惶迷惑的情绪存在。伊秉绶由此获得广泛赞誉,后又升任副省级的河库道、盐运使,均官评称职。

后来,伊秉绶因为父亲去世,丁忧去职,在家赋居长达八年。直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已经62岁高龄的伊秉绶奉诏入京,途经扬州时,不幸染病去世。

伊秉绶承其父亲的学派,以宋儒为宗。在惠州,建丰湖书院,以小学、近思录课诸生;在扬州,宏奖文学。殁后士民怀思不衰,以之配食宋欧阳修、苏轼及清王士祯,称四贤祠。

国学名篇《千字文》有言“磻溪伊尹”,直译为文王磻溪遇吕尚,商汤伊尹是依仗。伊秉绶不但是一位有魄力有能力的官员,而且,名垂青史的主要方面是书法。《清史列传》谓:“秉绶工八分隶。”

《国朝先正事略》谓其“隶书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又与桂馥齐名。以其“隶书超绝古格,在清季书坛放一异彩”而被后人瞩目,评价甚高。

现代书法家沙孟海说:“伊秉绶是隶书正宗,康有为说他集分书之大成,很对。其实,他的作品无体不佳,落笔就和别人分出仙凡的境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