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古代封建官僚体系吗?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封建官僚体系,有一个开创、发展、没落的过程。从秦始皇到汉高祖汉武帝到曹操曹丕父子,再到三马食槽司马炎立晋,从子孙为黔首到非刘不王无功不得封侯,再到九品中正制,是在一步一步地走下坡路。
绝对公平的“子孙为黔首”,帮助秦始皇一统六合,首创了真正的封建制度;相对公平的非刘不王无功不侯,虽然导致李广难封,但也铸就了“虽远必诛”的大汉豪情;毫无公平可言的九品中正制,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亡了魏也乱了晋。
咱们今天就分四个阶段,来探讨一下古代封建官僚制度的滥觞和没落过程,看看帝王的私心是怎么毁灭选贤任能机制的:商鞅嬴政刘邦刘彻建立规章,曹操曹丕另起炉灶,影响延伸到清朝。
第一阶段,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一统华夏
严格意义上来说,封建制度是从秦始皇开始全面执行的,夏商周三代,都属于奴隶社会。以王为名的天子,是最大的奴隶主,公侯伯子男五级领主,是中小奴隶主,平民数量极少。“君子小人分野”,跟人品才能无关,指的是两种社会地位。
商鞅变法给了秦王国(请注意,当时还不是秦帝国)各阶层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商鞅变法关于军功爵位的核心规定,可以用《史记·商君列传》中的一句话来进行概括:“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这就是说,即使是秦国王室子孙,如果只会混吃等死,那是要被“开除家籍”的,而平民和奴隶,只要贡献够大,也会一夜之间变成贵族:不努力,富不过三代;肯拼搏,就不会世代卑微。
正因为商鞅变法给了所有人同样的机会,所以秦国上下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为一统六合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抱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放的其他六国,养肥了一大批名为公子王孙的蛀虫,被秦始皇风卷残云般消灭了。
商鞅变法在官爵分配上十分公平,即使是商鞅本人,也要到战场上去捞人头,这样他才能左庶长、大良造变成有名有号有封邑的“商君”:“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要是没有打得魏国迁都的战功,商鞅还叫卫鞅呢。
秦王嬴政一统六合的进程中和秦始皇登基称帝(嬴政之前无帝国)之后,这种公平机制被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有人指责秦始皇对自己的子孙太过刻薄:“子孙为黔首”。
秦始皇这一招最狠:如果个人没有能力,对大秦帝国没有贡献,即使是我的亲生儿子,也是个平头老百姓,不享有任何特权!
我们细看秦始皇执政时期,李斯赵高蒙恬蒙毅王翦李信,都比公子扶苏和少子胡亥有权,史料中大秦帝国名将名相浓墨重彩,公子王孙不过寥寥数笔,仅仅是功臣名臣的陪衬而已。大秦帝国的国家机器,实际是由平民乃至罪人之后(如赵高)来负责运作的——这些人比扶苏胡亥有能力。
如果李斯多一点坚持,赵高多一点人性,大秦帝国绝不会二世而亡,秦之亡,亡于君昏臣奸,而不是亡于封建官僚体制。这一点大秦帝国泗水亭长刘邦和沛县功曹萧何十分清楚,所以他们虽然灭了大秦帝国,却基本照搬其管理体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汉承秦制”。
第二阶段,刘邦称帝,汉承秦制,非刘不王
汉朝是由秦帝国沛县的一帮下层官吏和底层百姓建立的,他们是秦朝体制的受益者,知道这种体制的优越性,所以他们丰富和细化了秦律,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建立了更加完备的官僚体系。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中有一句话:“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这就是“白马盟约”的主要内容,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在汉朝,官爵制度就已经掺杂了大量帝王私心,从“子孙为黔首”到“非刘不王”,是一种退步,刘家子孙享有绝对特权,虽然后来有“推恩令”分散诸侯王的地盘和势力,但是王的子孙即使没有军功,也能混个侯爵。
汉朝诸侯王和侯爵越来越多,土地不够用了,逼得汉武帝刘彻不得不拿他们献给朝廷供祭祀之用的贡金成色不足找借口:“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馀人。”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酎金失侯”,通过这种办法,一百多个躺在祖宗功劳簿上的享乐的诸侯丢了金饭碗——酎金的成色足不足,那是汉武帝指派的验收人员说的算,根据汉武帝的指示。
“说你足你就足,说你不足就不足”,黑名单上的交上千足金,也保不住爵位,白名单上的人,就是拿黄铜当黄金,也可以过关。
虽然“非刘姓不王”是一种退步,但是“无功不得封侯”还是被严格执行了下来,“李广难封”,作难的不仅仅是自感憋屈的李广,替他惋惜的,还有汉文帝到汉武帝刘彻这祖孙三代皇帝。
汉文帝很惋惜地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汉文帝的惋惜是有根据的:因为李广“生不逢时”,汉文帝的主要治国理念是休养生息,所以基本无仗可打,李广没有带兵杀敌过千的机会,所以按照规定不能封侯。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虽然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但是李广“点儿背(数奇)”,打一仗败一仗,有时候还会被打成光杆司令只身逃回,别说封侯,能保住脑袋就算不错了。
从李广难封这件事上,我们就能看出汉朝军功制度的公平之处:尽管你资格老,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是规定就是规定,没有一千个首级摆在那,说什么都不好使。
第三阶段,曹操开始破坏汉朝官僚体系
作为东汉帝国最后一任丞相(诸葛亮只能算季汉王国国相),曹操一开始是严格按照无功不得封侯的规定执行的,这一点从他对待张郃和关羽的封赏上就能看得出来。
张郃属于战场起义,而且带来了数量可观的袁绍正规军,作为河北四庭柱之一,张郃的起义部队人数史料记载有三千五千两种说法,不管哪一种说法,此消彼长,都比斩首一千功劳大,所以曹操马上“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
关羽跟张郃不一样,关羽属于被俘人员,虽然曹操优待俘虏(礼之甚厚),但是却只给职位不给爵位(拜为偏将军),直到关羽斩颜良解白马之围,攒够了功劳,曹操这才按规定向大汉天子刘协给关羽申请了汉寿亭侯封号:“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不但是五子良将,就是曹操的亲戚诸曹夏侯,也是无功不得封侯,所以曹操才有那么大的号召力,把诸葛亮的朋友全都收编:孟建孟公威为凉州刺史征东将军,石韬石广元为典农校尉,徐庶徐元直后来当了曹魏御史中丞,群臣力挺曹丕代汉称帝的劝进表上,徐庶署名徐福(徐庶本姓徐名福而非单福)。
汉朝“非刘不王无功不侯”的规矩,吕后破坏了一次,曹操晚年又破坏了一次——他不但自己称王,而且还自己选定曹丕为二代魏王。曹操打破非刘不王的规矩,形成了破窗效应,从曹丕开始,军功制度就基本变成一句空话了,随之而来的九品中正制,则完全败坏了选贤任能机制。
第四阶段,九品中正制灭魏乱晋
曹丕是在门阀士族的拥戴下代汉自立的,曹丕称帝,自然投桃报李,就给了门阀士族特别的待遇,九品中正制成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的法理依据。
九品中正制全盘否定了选贤任能的察举制(秀才不知书孝廉父别居不是察举制度不好,而是执行出了偏差),当官成了门阀士族的专利,这一点我们从九品中正制的标准和流程就能看得出来。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标准有三个“一家世二道德三才能”,事实上后来“家世”成了唯一的标准:门阀士族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有数的官帽不够世家子弟分的,根本就轮不到寒门庶族参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晋代尚书左仆射、青州大中正(负责一州九品中正制的执行者)刘毅(朱虚侯、城阳景王刘章之后)在《上疏请罢中正除九品》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九品中正制的八损三难:“人物难知、爱憎难防、情伪难明,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虽职名中正,实为奸府。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读者诸君请看,司马懿身后大旗上的两个字,像不像“厚黑”?
秦汉三国两晋,最乱的就是晋,两晋之乱,远胜三国。晋之所以乱,就是门阀士族已经完全掌控了政权,“王与司马共天下”,姓王的贵族,就是傻子白痴,或者是书呆子,也能做高官。两晋王恺石崇这两位大家子弟富豪比阔就不用说了,就是大家熟知“好人”的王羲之,一生醉心于书法,却也当上了右将军,他的儿子王献之除了写字就是吃药(服五石散),也当了建威将军、中书令。
阮籍之所以被称为“阮步兵”,是因为他知道步兵校尉衙门存了三百斛好酒,这才找到司马昭谋取了这个职位,把美酒喝完,抹抹嘴辞职了。
九品中正制下的“正人君子”尚且如此,贾家后代就更不用说了。
有人说九品中正制在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就基本消失了,其实大谬不然,它只不过是换了个面目出现而已,它的新面孔叫做“恩荫”,而且这种恩荫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比如说被很对人尊敬的刘墉刘石庵,他就因为父亲刘统勋是一品大学士,连举人都不用考——范进中举能乐疯,但是刘墉因为有个好爹,直接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了会试和殿试,和珅更是了不起,他一出生就是三品官——从三品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
纵观从秦始皇到清末,封建官僚体制一直在走下坡路,从皇帝“子孙为黔首”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是皇帝及勋贵的私心在不断膨胀,这也是历代王朝肇基伊始生机勃勃,数百年后暮气沉沉的根本原因之一:时间铸就了门阀士族,而门阀士族是发展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