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统一北方之后 北魏为什么没有南下统一天下

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北魏和天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439年灭北凉后,北魏统治了北方近百年。

其间,北魏保持了大约80多年的强盛,出现了太武帝、孝文帝这样的雄才大略之主。

不过,尽管北魏屡屡对南朝发起进攻,并多次取得大胜,但终北魏一世,始终未能平定南方。

在这场近百年的对峙中,南北双方的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南朝,换了3个朝代。因此,北魏未能完成统一的原因,也应分阶段来说。

北魏与刘宋的大战

南北朝开局之初,南朝是占据主动地位的。

就疆域而言,刘宋立国之初,不仅占据淮河以南,还在青、徐、冀、豫、兖控制了大片经济发达地区。而北魏尽管疆域辽阔,但境内各种矛盾尖锐,统治不稳,且经连年战乱,破坏尚未得到恢复。

就形势而言,刘宋立国前,刘裕北伐,气吞万里如虎,尤其是曾以“却月阵”重创北魏骑兵,表现出了很强的战略进攻能力。而北魏的军队连年征战,几乎没有休整,士卒疲惫,且背后还有强大的柔然威胁。

因此,刘宋立国后,就积极采取了大规模北伐。

450年,宋文帝北伐。

北魏充分发挥骑兵优势,放宋军大举北进中原后,发起全线反攻,大败宋军。

随即,北魏大举反击,连战连捷,直抵长江北岸,但是,始终不能渡江。

其后,北魏数次攻伐刘宋。

虽然还是无法渡江,但是,到469年,北魏攻取了青、徐、冀、兖州及豫州淮西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都是人口稠密、资源丰富、生产力发达的区域,因此,北魏由此奠定了“北强南弱”的格局。

北魏不能灭刘宋的原因

北魏与刘宋作战,屡屡大胜,但是终究不能灭刘宋,并不意外。

首先,双方实力对比上,北魏优势尚不明显。

刘宋立国之初,疆域尚广,且刘裕当年的精兵猛将大多还在,战斗力极强。

尽管北魏大胜,但损失也非常惨重。到抵达长江北岸时,大军损失近半,已经是强弩之末。加之淮河南北大片领地仍然为宋军所掌握,后路有忧,只得退兵。

其次,民族对立情绪尚非常严重。

立国之初的北魏,汉化程度非常低,各族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

因此,北魏每次攻城,必然遭到最激烈的抵抗,而当北魏不攻城,长驱直入时,各城坚壁清野,使之野无所掠,补给困难。

最后,兵种、兵源劣势。

北魏以鲜卑骑兵为主。

在中原,骑兵所向无敌,但是,到了江淮水网纵横之地,缺乏水军,受制于人。

加之鲜卑骑兵不习惯南方的气候,一攻到淮河以南,往往发生疾病,战斗力下绛。

其实,北魏遇到的这些问题,都是非常正常的。

就像后世的蒙元一样,如果北方政权改革得当,是可以弥补、改善这些不足的。

历史给了北魏近百年的时间,比给蒙古人的还要多。

那么,北魏统治者是怎么作的呢?

北魏伐齐

在与刘宋的角逐中,随着攻取青徐冀兖及豫州淮西地区,“北强南弱”的格局已经巩固,实力优势不明显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随后,北魏开始着手解决第二个问题:正统。

“汉化”,是其确立正统,完成统一的基本条件。

因此,北魏开始学习汉人文化,并迁都到洛阳,试图化身为名副其实的中原政权。

在3次征齐的过程中,北魏做出了一些变化。

比如,在第三次伐齐时,北魏已经改变了游牧民族的劣习,将所掠夺的人口悉数释放,以收复人心。

同时,北魏为了获取伐齐的大义名分,还将刘宋、南齐政治上有影响力的流亡人物拿出来作大旗,以减轻抵抗。

不过,从结果上看,北魏对南齐的战争,收效是最少的。

这是因为:改革,都有一个“阵痛”期间。

北魏3次伐南齐,其中,第2、3次,都一度取得了非常有利的局面。

不过,由于刚迁到洛阳,北魏内部反对汉化派的动乱,都使北魏被迫半途而废。

随着改革渡过阵痛期,北魏终于迎来了实质性的机会。

错失良机

504年,良机到来。

南梁的秦、梁二州行事带着汉中投降北魏。

邢峦奉命而来,不仅平定了相关区域,还扩地“东西七百,南北千里”,甚至一举控制了蜀中天险剑阁,直逼涪城。

汉中、剑阁即下,夺取益州,自然不在话下!

邢峦上表:再给我25000人,我就可以夺取蜀郡!

一旦四川平定,再在四川打造战船,顺流而下,南朝很难抵挡!

当时,北魏用兵,动辄数十万!而且,当时南梁在东线并没有发起大规模进攻,北魏完全有能力抽出兵来!

但是,朝廷拒绝了邢峦的请求,还把邢峦调走了!

这次错失良机,使北魏失去了最佳的机遇!

永失机会

机会错过了,就不再来了。

北魏连续攻战,夺取了洛阳以南的南阳等地,一直打到了樊城。

当然,毫无悬念,缺乏水军之利,北魏打不下樊城。

此后,不明智的钟离之战,使北魏永远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钟离之战,北魏将其短板暴露到了极致。

先是几十万大军,围攻只有3000守军的钟离,打不下。

其后,由于在水网地带难以施展,在韦睿等人的20万大军的攻击下,魏军“死者十余万,斩首依如之”。

这是一次致命打击。

由于中原北魏军队元气大伤,已经难以压制留在北方,尚未汉化的六镇军队。

17年后,六镇起义爆发,北魏迅速走向衰亡。

尚未完成的改革

北魏之所以最终未能完成统一,主要是其改革尚未完成。

北魏“汉化”后,学习中原文化,任用汉族官吏,已经隐然有中原王朝的形态。

后世隋唐的许多制度,都是源自北魏。

如果论虚心学习汉文化,北魏统治者比后世的蒙元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是,北魏的一块心结,使其改革只能停在最危险的半空中。

北魏启用了许多汉人人才,制定了很多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政策,但是,在枪杆子的问题上,仍然走不动!

北魏军的常备军,自始至终,以鲜卑人为主体。

至于其他民族,只是临时征发,以防止其武装起来。

北魏拒绝邢峦取蜀中的建议,当然不是其不知道魏晋平蜀灭吴的历史,恐怕就是担心军队结构的变化。

正因为如此,只依赖鲜卑人的北魏,始终不能组建有力水军,始终不能克服其对南方环境的不适应。

除此之外,北魏尽管任用了各族将领,但指挥权,一直在拓跋氏将领手中。

所以,尽管北魏国力、军力比早年强了,但由于拓跋氏将领才能不及其前辈,指挥能力又下降了···

最终,随着钟离之战的重大损失,在北方尚未汉化的六镇起义,终结了北魏的盛世。

如同历史上任何一个占据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一样,北魏要想完成统一,需要在制度上、文化上、军事上,都做好准备。

北魏的改革,使原本只是“胡人”的北朝变得适应了中原文化,在文化、制度上做好了统一的准备。

可是,在敏感的枪杆子问题上,北魏尚未得要领,遇到瓶颈。

因此,北魏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终不能完成统一。

幸运的是,后世沿着北魏开拓的改革之路一直走下去了,北周改革,为北朝统一天下做好了准备,而继承北周的隋文帝,最终结束了漫长的分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