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出身的赵匡胤原本不喜欢读书,为何后来会热爱读书?

大家好,这里是知秀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赵匡胤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封建社会的皇帝大多学识渊博,因为他们要担负起治国重任,不多读书是不能胜任的。但是也有皇帝例外,有的开国皇帝就没多少文化,像汉高祖刘邦,宋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清太祖等等。但是宋太祖虽然少年时不喜欢读书而喜欢舞弄枪棒,但是当皇帝后却十分喜爱读书。

宋太祖名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2月16日。父亲赵弘殷是个武官,母亲杜氏。赵匡胤11岁时母亲又给他生个弟弟名叫赵匡义。赵匡义很喜欢读书。也许出身于将校之家,赵匡胤从小便喜欢习武,对儒家经典没什么兴趣。他不习惯整日坐在学堂内听塾师枯燥的讲解,而是热衷于舞枪弄棒,纵马驰骋。他觉得外面的世界比这沉闷的学堂有趣的多。所以读书时心不在焉,面对塾师的提问不知所言,所以他的塾师陈学究经常严厉地训斥他,他也没什么长进。

赵匡胤还喜欢游戏,像斗草啦,斗蟋蟀啦,他都喜欢。而且还争强好胜,把每次输赢都看得很重。他觉得人生就像个大斗场,每个人注定都的在斗场中拼一回,胜利了便赢得富贵,高居人上。失败了就只好守着卑微和贫寒。他绝不做令人沮丧的失败者,所以他认为男儿理应在沙场上体现自身价值。当时社会动荡,连年征战。赵匡胤的父亲对他的学业也失去信心,经过反复忖度,他终于同意小赵匡胤离开学堂,跟他习武学兵。赵匡胤果然没让父亲失望,对习武投注了极大的热情,并且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没多久,就已经渐通骑射,高于常人。

动荡不安的年代,就应该在战场上体现自身的价值。所以21岁的赵匡胤别离了结婚三年的发妻,离家挣前程去了。

他先投靠复州(今湖北天门)防御使王彦朝,被打发走了。又来到后汉枢密使郭威处,由于投军后他严于律己,遵守军规,对上司交代的任务全力完成,再加上一身好武艺,又会处理各方面关系,所以没多久就被任命为小校。在澶州兵变中由于拥立郭威当皇帝有功,郭威就很重用他。封他为滑州(今河南)驻军副指挥使。郭威养子柴荣也很赏识赵匡胤,请命将他招至自己部下。

此时赵匡胤身边团结聚集了一批人才将领,他和他们搞好关系,互称把兄弟。赵匡胤在士兵中也有很高的威望,这为后来当皇帝打下良好的基础。

公元960年,时任都点检的赵匡胤被将士们“黄袍加身”,成为皇帝,定国号为宋,赵匡胤作为开国皇帝,是为宋太祖。此后宋太祖南征北讨,逐渐消灭各个割据政权,国家一统。

赵匡胤自己是武将出身,与其他武将一样,言谈举止间不时流露出轻文的倾向。但他能很快察觉并改正。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需要使宋太祖认识到,必须要实现从军人到政治家的过渡。自己可以在马上打天下,却不能在马上治天下,更不能躺在马上守天下。他意识到必须依靠文人儒士的作用,重用他们,并且让他们为巩固宋赵政权出谋划策才行。于是他采取了很多发展文化的举措。自己还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一有空闲就拿起书研读起来,并且从中获得许多乐趣,更获得一些治国经验。

据传有一次赵匡胤正在伏案看书,忽然下起雷雨,一个炸雷响在案边,左右服侍赵匡胤的宫女太监着实吓了一跳,劝皇帝换个地方。赵匡胤说:“一个惊雷有什么好怕的?”说完一动没动,又继续看起书来。这就是赵匡胤学习,雷打不动的美谈。

就这样,宋太祖赵匡胤从一位不爱读书的行伍出身的将军,变成了一位手不释卷的热爱读书的皇帝,仿佛要把他少年时没认真读的书补回来。他从实践中体验、积累、感悟出读书的重要性,同时也是为了治国需要。看来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呀!

对比现在社会,也有很多学生不爱学习,也没有一技之长,就不可能像宋太祖赵匡胤那样“得天下”。所以奉劝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抓紧学习,不浪费一分一秒,多向宋太祖学习,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