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诵当了26年皇太子,他是如何“伪装”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足以彰显帝王之尊贵、权势之无上,多少人为了龙椅而六亲疏离,又有多少人为了龙椅手中沾满了鲜血,成王败寇,心中有着“远大理想抱负”之人都不会错过坐龙椅的机会,那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

因此便有了“最是无情帝王家”的说法,父亲怕儿子抢了老子的位子时刻提防,儿子怕父亲随时废黜自己而谨小慎微,父子间的不信任,永远的猜忌都是为了那把龙椅。其中有一位皇帝,当了26年皇太子,中风瘫痪在床,得知父亲离世,他立马站起来登基,他又是谁呢?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辅佐父亲尽心尽力

“安史之乱”后,盛极一时的大唐转开始衰落,继唐玄宗之后的皇帝们竭力拨乱反正,但大唐就犹如垂暮之年的老人处处隐藏着“暗疾”。唐朝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江山社稷风雨飘摇,有一位太子“有幸”目睹了朝臣之间的倾轧与攻讦而逐渐成长起来,他就是李诵。

李诵是唐德宗李适的长子,自古以来都是按照“立嫡立长”的习俗,李诵摊上了一个好身份、好地位,19岁的时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享受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糟心”的事情,父皇的强势削藩态度,让他不得不为父皇保驾护航。

“泾原兵变”把唐德宗李适逼出了长安,作为太子的李诵有责任与义务保护父皇的安全,他身先士卒奋战了四十多天,在他的鼓舞下最后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可以说在辅佐父亲这一块上他绝无二心,并且尽心尽力,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太子。

倍受牵连如履薄冰

然而,当一切事情都朝好的方向发展时,李诵却因为老丈母娘的不检点而倍受牵连。李诵的老丈母娘是郜国大长公主,按辈分来说是他的姑母,老丈母娘个人生活不检点也就罢了,还搞厌胜之术,让唐德宗李适恼火万分,一肚子火无处发泄只能找太子李诵进行批评、警告。

李诵无辜成为了替罪羊只能默默忍受,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志,他及时提出了与太子妃离婚的请求,只是这时候唐德宗李适已经有了废皇太子改立舒王李谊的念头,真是纵有千般好,难抵一过错,一个本与自己无关的过错而被父皇否定了全部,李诵的日子开始如履薄冰。

而舒王李谊并不是李诵的同胞兄弟,按照辈分来讲是自己叔叔的儿子,也就是堂兄弟的关系,让父皇立别人家的孩子为太子,难免让人感到心酸、失望,但李诵仍然安分守己地做人,没有丝毫怨念,处处谨小慎微行事,难怪被人评价为“慈孝宽大,仁而善断”。

否极泰来如愿以偿

好在老臣李泌站在皇帝的角度举例说明厉害关系,劝说唐德宗李适为了避免天下大乱而打消废太子的想法,李诵的太子之位才没有被废黜。太子之位虽然保住了,但心里上留下的阴影却无法消除,李诵每天的日子都过得诚惶诚恐,在谨小慎微中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

大概是压力太大,再加上身体日渐衰老,公元804年,43岁的时候李诵中风瘫痪在床,父亲唐德宗李适听到后十分挂念,请了众多的名医为他诊治,却没有什么起色,而这时唐德宗李适也进入垂暮之年,看到太子病重受了不小的打击,良心发现、悲伤万分,于第二年驾崩。

未成想李诵在得知父亲离世时,竟然奇迹般的站了起来,并且顺利登基称帝。先前皇帝与太子一起病重,朝堂上已经蠢蠢欲动,李诵不药而愈把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朝堂及时安定了下来,他也算是否极泰来、如愿以偿地继承了皇位,只是时间晚了些,他做了26年的皇太子。

永贞内禅离奇死亡

李诵继位后称为唐顺宗,如果说他安心臣服于父皇面前是一种表象的话,其实他早就有了自己的小算盘,蛰伏太子26年他暗中已经培养出了自己的小势力集团,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简称“二王刘柳”就是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

李诵登基后便大刀阔斧地重用集团人物开始实施“永贞革新”,一系列的举措都是为了更好的稳固自己的地位。然而,他的这一系列操作准备得太匆忙,他自己急功近利不说,立场也不坚定,当改革的目标对准宦官、动摇了宦官的权力时,他的地位也开始岌岌可危了。

要知道,唐朝中期时的宦官在皇帝的心里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一心想打压宦官、不断提出宦官不得干政的举措时,在关键时刻宦官却又屡屡救了皇帝一命,唐德宗李适就是最好的例子,经历数次的变乱之后委任亲信宦官为禁军统帅,而再次滋长了宦官的气势。

于是,当宦官的“蛋糕”被李诵动了之后,他们便联合起来把李诵的长子广陵王李淳立为太子,更名为李纯,逼着李诵退位,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永贞内禅”,李诵的皇位坐了八个月便草草收场,成为了太上皇。

第二年太上皇李诵被儿子宣称病重,结果在第二天便离奇死亡,享年45岁。史书上虽然记载李诵是因病驾崩,但更多人推测李诵是被儿子与宦官合谋害死,当然这些只是根据史料上的蛛丝马迹而产生的怀疑罢了,至于事件的真相只有慢慢取证了。

小结

李诵一生活了45岁,做了26年太子,当了八个月皇帝,太上皇的位子也不过五个月而已,不得不说他是一个薄命的皇帝,无福消受皇帝这样的高位,深藏不露二十多年最终也没落个好的结局,可见皇帝的位子也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坐得的。

不过作为资深太子,李诵在处理皇帝与太子、父亲与儿子的双重尴尬关系上也落下了一个极好的名声:“居储位二十年,天下阴受其赐。惜乎寝疾践祚,近习弄权;而能传政元良,克昌运祚,贤哉!”这便是史书上对他最好的评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