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人相信野史记载的故事,而不去阅读官方史料?因为在历史上,一些皇帝下令修改史籍,他们不想让世人看到他们真实的一面。那么赵匡胤三次南唐之行的故事是否也是这样呢?《史记》中的文字不多,但却经常出现在民间的小说和戏剧中。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其实,史学界对于赵匡胤的定论并不低,他的上位史,每每都是很客观地带过。总体而言,赵匡胤也是一位很有建树的开国皇帝只是寿命不长,否则的话宋朝的历史可能会更靓丽。
那么,赵匡胤三下南唐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其实,“三下南唐”应是民间对赵匡胤“黄袍加身”及“杯酒释兵权”的另一种解读。
老谋深算之人似乎总爱在席间做一些事情,最早开始的当属刘邦和项羽喝着酒就将自己“先入咸阳”之事给开脱了。后来是曹操,一句话就将刘备给吓跑了,使其成了他的竞争对手。
到了赵匡胤统治时期,他做事的高度非一般人能及,借着酒劲开始感慨,好像是预见了什么似的。而宋朝的将领们又不笨,怎会不知皇帝的心意,于是,第二天都找了个理由退休了。
这事在民间如何看呢?
习惯了被皇权统治的人,不会认为此事能如此顺利,他们更相信是皇帝做了“杀一儆百”的事让大家害怕了。
虽然,三下南唐的主要人物是“郑恩”,但是,在史籍中却是“查无此人”。
那么,民间为何要“杜撰”这样一个人物?
说郑恩和赵匡胤是结拜兄弟,也就是说:赵匡胤做的很多事情他都有参与。细细的看一下宋朝的统一史,就会发现它和其它朝代还真的不一样,人家都是“循序渐进”地将前任的领地一点点划拉过来,但宋朝却并非如此。
由于,赵匡胤是直接拿了柴荣的家当,所以,他在用兵策略上是以东京(开封)为起点,再向外扩张的。当时,赵匡胤先是从南方开始,荆南和湖南最先被攻占,这么做等于是打散了江南各小国之间的联系。
而南唐就在荆南和湖南的东边,据说,因为郑恩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赤眉老祖厌恶宋太祖枉杀了郑恩,所以,让自己的徒弟余鸿投到了南唐,在李景的阵营中蛊惑人心要和赵匡胤对着干。之后,赵匡胤御驾亲征发生了很多故事,包括赵匡胤中计被困寿州城。
不久,郑恩之子由华山前来救驾。郑印之母陶三春得郑恩梦中指点,亦领兵前去救驾。又有宋将高怀德之子高君保与女仙刘金锭从潼关借得兵马杀进寿州城。三路人马到达寿州,杀退敌军,解了寿州之围。余鸿施计,以法术暗害刘金锭。
之后,经刘金锭的师父梨山老母恳请黄石公打发门徒冯茂下山相救,刘金锭脱险。后来,余鸿为刘金锭所擒杀。余鸿的师弟余兆请来五妖,摆下阴阳阵,欲破宋兵。宋兵在孙膑真人、黄石公、陈抟老祖、梨山老母、金花圣母等协助下大破阴阳阵,南唐遂为宋所灭 。
若是熟知宋朝初年的那些战事,对于这些故事肯定不会当真。毕竟,别的皇帝是天下大局基本成定型后登基,而赵匡胤却是先穿了黄袍再一一收复天下。后来,燕云十六州为何迟迟没有纳入宋朝版图,也就和他的大战略有关。
因为,赵匡胤想先平定南方再收北方,只是他走的太早,赵光义又不上心,于是,留下了个大门,害得宋朝后来的战争不断。
宋朝的文化很是发达,这自然和文人的地位高有关,但常年的战争带给百姓的是什么呢?他们会将皇帝的一些事情再掺和自己的“想象”,于是,就有了“三下南唐”。那这故事完全是杜撰的吗?未必。也许史上没有“郑恩”,不过完全可以将他人的故事拿过来,换个名字就成了。
其实,史上对赵匡胤的评价颇高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可以不用一兵一卒就收回兵权,也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让吴越国归顺。当时,南唐被宋朝平定后,其附近的吴越国王钱俶坐立不安,赶忙去拜访赵匡胤,并献上了吴越国的地图,表示愿意归顺。
而此时的钱俶是存了一份心思的,他背地里去贿赂高官,尤其是宰相。因为,钱俶没想真心归宋,他还想继续做国王。只是,结果并不像钱俶想象那般,于是,他就想“溜之大吉”。但此时,宋朝的大臣们开始有了新的想法,大家的意思是:不能让钱俶走。
可出人意料的是,赵匡胤并没有采纳大臣的意见,还是让他回去了。只是,等钱俶快要离开宋朝国界时,派人送给了他一大摞大臣的奏章,钱俶看后就彻底歇了心思。钱俶是聪明人,他知道赵匡胤的用意,那就是“以诚相待”,半年后吴越国归宋。
由此可见,赵匡胤是极有大略之人,擅于根据对方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思路,有些可以靠心机获胜,有些就必须靠武力。
皇帝御驾亲征,并不是什么稀罕之事,尤其是开国皇帝,哪个不是和众将士一起浴血奋战,不能以身士卒哪来声威?只是,在百姓眼中,九五之尊怎么能随便跑到前线,那一定是发生了特别的事。所以,有时只需要一点点的事实梗概,往往就能演绎出一大段很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