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小说《水浒传》中宋江的历史原型是北宋时期农民起义的首领,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易中天先生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三国历史,每个人也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点评三国人物。但凡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可能会有三种形象,而随着历史的久远,历史形象就可能被淡忘,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就被人们所认知。
我们绝大多数人所“熟悉”的宋江,只是文学形象,而且只是《水浒传》中的形象,跟真实的宋江有天壤之别,我们仅从史料中的三件事就可以看出:宋江并没有给山东父老丢脸,他其实是被小说抹黑了——施耐庵先生也不是故意抹黑,那只是不同时代不同道德观念造成的结果。
一、宋江之志,既不是困守梁山,也不是招安做官
正史中的宋江并没有困守梁山等待朝廷招安,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一件事:宋江并非目光短浅的卑微小吏,他也有雄心大志,也曾令官军,即使算不上英雄,也堪称一位枭雄。
《宋史·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徽宗四》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其一,宋江四处征战,官军拿他五河奈何,派去征讨的将军肯定是失败了,朝廷这才派张叔夜前去招安;其二,张叔夜招安,宋江并没有答应,他又坚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如果宋江困守梁山,那确实是没有长远打算,他远征淮阳军(行政区划,在今江苏徐州一带,距梁山六七百里)、京东(京东路,在今河南商丘,距梁山四百里)、河北(河北路,治所在大名府,即河北邯郸大名县,距梁山三百里),入楚(楚州,今江苏淮安,距梁山九百里)、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距梁山八百里)。
宋江三十六兄弟南征北战纵横千里,基本属于无后方作战,粮秣补给和兵员补充都是大问题,但他能把官军打得束手无策而动了招安的念头,说明梁山军的战斗力要远远高于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朝廷正规军的。
招安宋江,好像是侯蒙最先提出来的,他的上表,也从侧面证明了梁山军的骁勇善战:“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宋史·卷三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侯蒙》”
就连反对招安的李若水(大忠臣),在愤愤不平写诗咒骂的同时,在承认了梁山军的可怕:“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廓。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二、宋江放下武器,是贪生怕死还是舍生取义?
张叔夜招安不成,侯蒙招安也没成功,那么宋江是怎么战败投降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件事:宋江不是为了自己的官服乌纱帽而投降的,他放下武器,是为了保全被俘兄弟的性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宋江不投降,梁山军二号首领卢俊义(也有史料称之为李进义)就没命了,跟卢俊义一起被抓的,肯定还有其他兄弟,一个尚且舍不得,三五个七八个兄弟被捉,宋江只能用自己的性命去赌其他兄弟的安全:首恶必办胁从不问,有啥事儿冲我来!
咱们今天要说的第三件事,就是宋江有没有甘当朝廷鹰犬去打方腊:从时间上推算,是方腊先亡而宋江后降,跟着童贯、刘光世、王涣打方腊的,是宋朝裨将宋江,而不是梁山宋江——任何时期同名同姓的人都不少,比如梁山有一个大刀关胜,济南也有一个大刀关胜,直至今日,在大街上喊一声张伟、王芳,也得有七八个人答应。
三、跟着童贯打方腊的宋江,有没有上过梁山?
此宋江不是彼宋江,我们把《宋史》、《三朝北盟会编》、《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折可存墓志铭》结合起来看,就会理清如下脉络:“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兴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讨之。宣和三年夏四月庚寅,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擒方腊于青溪……腊贼就擒,(折可存)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
参加了征方腊和讨宋江两次战役的折可存可以做证:官军宋江等人打方腊,打完方腊又去打梁山宋江,宋江打宋江,两眼泪汪汪——宋公明从此背上了残杀同道的黑锅。
结语、宋江有三种形象,惠誉参半很正常
历史、文学和民间这三种形象,造就了人们心目中截然不同的宋江,而真正深入人心的,恰恰是文学形象而非历史形象,于是宋江就成了一个矛盾结合体和聚焦点:誉之者说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俱全,毁之者说他把这八个字全忘了,就是个脸厚腹黑的伪君子真小人。
读史明智,读书怡情。小说中的宋江似乎应该谴责,正史中的宋江确实值得尊敬,这就是不同视角、不同立场、不同依据得出的不同观感,说宋江好的没错,说宋江坏的也没错。
本文说的是正史中南征北战纵横河朔的宋江,而不是小说中卑躬屈膝胁肩谄笑的宋江,所以该夸的尽管夸,该骂的尽管骂,这就是正史和小说中两个宋江应有的不同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