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善战的将领有许多,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蓝玉更是如此,为何他最终的下场凄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此人生得高大威武,面颊红紫,投奔朱元璋队伍后,初隶常遇春帐下,临敌勇敢,所向克捷。常遇春多次向朱元璋夸奖他的战功,他因此由管军镇抚累升至大都督府佥事。常遇春去世后,蓝玉追随徐达、傅友德,在征战中,屡建奇功。
公元1374年,洪武七年,蓝玉率师攻拔兴和(今河北张北),俘获北元国公帖里密赤等59人。
公元1378年,洪武十一年,蓝玉跟西平侯沐英一起征讨西番洮州(今甘肃临潭东南)等处少数民族的叛乱,擒其首领三副使。班师还朝,被封为永昌侯,食禄2500石,子孙世袭。
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蓝玉跟着傅友德出征云南,战功赫赫,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明史·蓝玉传》上说:“滇地悉平,玉功居多”,朱元璋下令增其岁禄500石,并册封其女为蜀王妃。蓝玉从此跨进了皇亲国戚的行列,备受朱元璋的器重。
公元1387年,洪武二十年,蓝玉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出征纳哈出,驻师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当时蓝玉听说有支元军驻屯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北),于是在大雪的掩护下,亲率轻骑袭破之,杀死北元平章果来,擒其子不兰溪以还。然后大军进至金山(在辽河北岸),在金山西侧扎营驻屯。
之后蓝玉因为有功被朱元璋册封为大将军,朱元璋还是“命玉行总兵官事,寻即军中拜玉为大将军,移屯蓟州”(《明史·蓝玉传》)。
逃亡蒙古的元顺帝孙子脱古思帖木儿,不甘心失败,经常南下骚扰。朱元璋命令蓝玉统领15万大军前往征讨,“以清沙漠”。蒙古军队退至捕鱼儿海附近,满以为蓝玉的军队缺乏水草,不可能长驱直入,毫无防备。明军在沙尘暴的掩护下,如同神兵天将,突然袭击,蒙古全军覆没,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人上马逃窜,蓝玉率精骑追奔数十里,不及而还,但其余8万人全部被俘。朱元璋得到捷报,大喜过望,把蓝玉比喻为汉朝的卫青、唐朝的李靖,进封他为凉国公。蓝玉一生的事业,至此达到辉煌的顶峰。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定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正在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为警诫群臣,朱元璋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中国古代的一种司法文书。)为《逆臣录》。史称“蓝玉案”。
那么为何他最终却下场如此之惨呢?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就是蓝玉居功自傲。蓝玉给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却一直觉得自己官位小,甚至说出“玉不乐居宋、颖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这种话,公开表达自己对朱元璋安排的不满,这种居功自傲的性格导致朱元璋对他一直心存芥蒂。
第二是蓝玉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蓝玉和太子朱标关系极好,所以他平常为人傲慢,不屑于和大臣走动,甚至刻意和很多大臣在朝堂争吵,以博取朱元璋关注,这就导致参蓝玉的折子“堆积成山”,而顾及到蓝玉的汗马功劳,朱元璋也是保持忍让。
第三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出言不逊。朱元璋的锦衣卫可以说是遍布全国,所以大臣们也是管好自己的嘴,不敢乱说话。但是蓝玉在几次给朱元璋提意见不允后,说出了“上疑我矣”这四个字,锦衣卫马上告知朱元璋,朱元璋得知以后勃然大怒,命令锦衣卫秘密调查蓝玉,最后导致“蓝玉案”。
而同样是明初三大将的冯胜,也因他而死。
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冯胜也因为战功赫赫而被封为宋国公。徐达死后,冯胜任大将军征讨辽东,战功隐隐盖过徐达。当时朱元璋“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
徐达第一,常遇春第二,惟独冯胜有两大败笔:一是1360年龙湾之战时,他奉命追击陈友谅败军,结果被张定边击退;另一次是1366年时的高邮之战,冯胜误中守军诈降之计,死伤一千余人,结果被朱元璋从前线召回打了一顿,并且罚他步行回前线。不过这并不影响冯胜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依旧委以重任,他被朱元璋赐死,源于后来发生的两件事。
1369年,朱元璋命冯胜在西北留守,可是他却率大军私自溜回南京,这让朱元璋对他开始有了戒心。1387年,在招降纳哈出时,冯胜竟与自己的女婿——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发生纠纷。起因是冯胜上奏朱元璋常茂不听指挥,常茂反咬一口告发冯胜私藏战利品。朱元璋早就想收拾冯胜了,于是夺了他的兵权。交到了副帅蓝玉手上,这就为蓝玉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可惜后来冯胜受到“蓝玉案”牵连,就在蓝玉案发生的两月之后,冯胜被朱元璋赐死。
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