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是纪晓岚领衔编纂的,可见纪晓岚还是很有才学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可纪晓岚没想到他会关键时刻掉链子,在最后的会试里栽了个大跟头,名落孙山了。只好回乡复读,直到30岁才考了个进士的第二十二名,最后的殿试由得了个第四名,和榜眼失之交臂。
虽然最后这几次考试有点背,但是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考试上,纪晓岚的才华很快就被乾隆高度认可,从此就伴君左右,歌功颂德,成了高唱主旋律的御用文人,获得了无上的荣耀。
在电视剧里,纪晓岚整天与和珅唱对手戏,把和珅点化的疲于奔命,备受愚弄,但这完全是为了迎合观众口味的演绎,因为纪晓岚的品级要比和珅低不少,他拍马屁都排不上队,更别说整天在朝堂之上与和珅掰手腕了。
纪晓岚虽然号称乾隆年间第一才子,内阁大学士,但是除了负责《四库全书》编纂的工作可以拿出来炫耀一下,其它拿得出手的作品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他的大作乱七八糟满打满算加起来一共两部书,《阅微草堂笔记》和《纪文达公遗集》,基本上就是两本随笔集,根本称不上什么大家,随便哪个有点水平的读书人都能写个八九不离十。
有人猜测纪晓岚之所以没啥拿得出手的著作其实不是懒惰,而是明哲保身之举。“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清朝的时候文字狱太可怕了,随随便便写点啥只要沾上皇家的一点边就会被人冠之以大不敬或者居心叵测而治罪。
翰林院大学士就是因为写了一句诗词带上了“清”字就被诛了九族。还有被砍头的,下狱的,发配的,搞的当时的百官和知名文人都很谨慎,哪怕不写也不能授人以柄。根据统计数字,乾隆年间发生过上百起的文字狱案件,涉案人员无一幸免都被严惩,其实最后的罪名全都是子虚乌有,捕风捉影。
让纪晓岚夜不能寐的可怕事实是,他的那些一起编纂《四库全书》的同行同事们,无一幸免地被卷入了文字狱中。其中幸运的只是被抄没了家产,严重的那就是罢官、发配甚至掉脑袋。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你就是给纪晓岚再多的好处他也不敢写一个字了,所以说最好的防范文字狱的办法就是搁笔,我一个字不写总不能平白无故地诬陷我吧。纪晓岚还把自己的胆小怕事找个一个说得过去的借口,那就是我通过编纂《四库全书》发现,所有的道理古人已经阐述得很详细了,我再写等于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所以我就好好地整理古人的好文章就好了。
纪晓岚多年为官,为人处世是很圆滑世故的,他对自己对皇帝对官场有很清楚很深刻的认识,他只是个御用文人,就是乾隆用来附庸风雅装门面的,于国于民说白了根本没什么大用。
纪晓岚心里很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所以我就做好我歌功颂德的工作,当好我的门面就好了,皇帝写个什么诗,我就叫好,皇帝留下什么墨宝,我就拍巴掌。我们可以拿纪晓岚和东方朔做个比较。其实东方朔表面风光,私底下也是有苦自知。
汉武帝把他当作打把式卖艺的,想开心的时候就找他来论论道,参政议政就和东方朔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东方朔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设,留给后人的都是他和皇帝斗智斗勇的段子,没一点正八经的国家大事。
其实东方朔也不甘心整天给汉武帝逗闷子,他很多次的上书提出了很多与时政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但是汉武帝从来都不予采纳,后来东方朔心灰意冷,也就不再当真了。
大隐隐于朝,东方朔最后就成了这样的大隐。他不在想方设法地参政议政,而是把自己的政治思想融合在段子里在与汉武帝的言语周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汉武帝。
东方朔十分幽默诙谐,他的话语也饱含着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这一点纪晓岚也有几分相似。纪晓岚喜欢搞一些恶作剧捉弄同僚,同时自己的行为也比较出格。比如他每天只吃肉不吃米饭,比如他每天都要行夫妻之事数次之多,这些一般人做不出来的事情着实让纪晓岚很引人注目,但是大家只是当个笑话而已,没人当真。
结语:纪晓岚的处世哲学让他在乾隆驾崩之后仍然把官做得悠然自得。此时和珅已经让嘉庆送上了西天,而纪晓岚却活到了八十岁寿终正寝,死后被嘉庆赐以“文达”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