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升为大将军。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丰(?~254年2月)字安国(一说字宣国),冯翊东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一带)人。李丰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大臣,卫尉李义之子。对于李丰来说,因为在曹爽和司马懿之间摇摆不定,两面讨好,为世人所鄙视。但是,等到司马师执掌大权的时候,李丰却密谋除掉司马师,这可以说是判若两人了。那么,问题来了,对于曾经摇摆不定的李丰,为什么敢和司马师相抗衡,他最终又是什么结局呢?
一
首先,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李丰是曹魏卫尉李义之子。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曹丕在位时,李丰善于品评人物,已经小有名气了。但是,李丰的父亲李义不愿意他这样早早出名,就叫他闭门读书,断绝和宾客之间的往来。
起初,曹叡还没有登基称帝的时候,就已经从吴国降将的口中,听到了李丰的名字。等到曹丕去世,曹叡即位之后,李丰担任黄门郎,从而得到了曹叡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李丰转任骑都尉,给事中。曹叡驾崩后,他担任永宁太仆,但是,纵观李丰的一生来说,因为名过其实,很少得到重用。
正始年间,李丰担任曹魏的侍中尚书仆射。起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曹魏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曹芳在位时,大将军曹爽架空了司马懿,逐渐篡夺了曹魏大权。在司马懿和曹爽明争暗斗的背景下,李丰在曹爽与司马懿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有人世人讥讽他道:“曹爽的权势像开水一样炙热,太傅司马懿像残羹一样冰凉,而李丰则摇摆不定。”对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李丰没有站到曹爽这一边,所以,等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自然也没有为难李丰这位大臣。
二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到了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发起了兵变,以此除掉了曹爽及其党羽,这就是著名的高平陵之变。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曹魏大权。值得注意的是,得知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其党羽的消息后,李丰非常恐惧,精神立即萎靡,蜷伏在地上站不起来了。
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李丰没有明确站到曹爽这一边,但是,毕竟他的儿子娶了曹魏公主为妻,所以,李丰自然担心司马懿会对自己不利。当然,司马懿为了稳固大局,并没有真的拿李丰怎么样。进一步来说,在司马懿心目中,李丰不是一个威胁。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在司马懿去世后,中书令一职空缺,新任大将军司马师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有人推荐李丰。对于李丰来说,也想借助这一官职,从而依附于皇帝曹芳。于是,李丰就接受了没有推辞,而就大将军司马师来说,则上奏皇帝曹芳,任用了李丰。
三
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原本执掌兵权的征西将军——夏侯玄,被调到朝廷担任太常,这是变相夺取了夏侯玄手中的兵权。自此之后,夏侯玄在朝廷自然是十分失意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张缉因为是皇后之父而免去郡守闲居在家,他也很不得意。
在此背景下,司马师虽然提拔了李丰,然而李丰私下里却偏向夏侯玄。于是,李丰结交张缉,打算除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对此,在笔者看来,曾经犹豫不决的李丰,之所以敢和司马师相抗衡,目的就是为了夺取更大的权力。并且,李丰的儿子娶了曹魏公主,这也促使李丰在立场上偏向于曹芳。而就曹芳来说,同样有除掉司马师的打算,毕竟,谁都不想成为第二位汉献帝刘协。
一番谋划之下,李丰暗地命令他的弟弟、兖州刺史李翼请求入朝,想使他率军进入都城洛阳,从而增加对抗司马师的胜算。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兖州刺史李翼请求进入朝廷,却没被司马师批准。
四
最后,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嘉平六年(254年)二月,李丰等人打算借君王御驾亲临、各门有卫兵之机,诛杀大将军司马师,以夏侯玄代替他,以张缉为骠骑将军。但是,司马师听到风声,为了查明事情的真相,司马师请李丰来相见,向他询问,但李丰却不以实言相告;司马师责问李丰,李丰知道事情败露,于是正色说:“你们父子心怀奸邪,将要篡夺江山,可惜我力不能及,不能将你擒杀诛灭!”
司马师被李丰痛骂之后,勃然大怒,于是斩杀了李丰。接着,司马师又逮捕了李韬和夏侯玄、张缉等人,都送交廷尉收监。嘉平六年(254年)二月庚戌(二十二日),司马师将张缉赐死狱中,并斩杀李韬、夏侯玄、苏铄、乐敦、李贤等人,并诛灭三族,其余的亲属都被流放到乐浪郡。综上,对于李丰这位曹魏大臣,虽然向司马师发动了进攻,却因为消息提前泄露,从而功亏一篑。面对李丰等人,司马师自然是毫不留情,将他们斩草除根。当然,对于司马师来说,此举也遭到了不少曹魏将士的不满,从而爆发了毌丘俭、文钦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