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朝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他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至今依然引用来表达最深厚的友情;“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则是以常见的自然现象来隐喻做人的道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借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立体深秋江天图,被奉为千古写景精妙之句。王勃的诗文构思巧妙,用词瑰丽英迈且文气畅达,读起来独有声韵之美,在唐初文人骚客中独树一帜。但总是天妒英才,王勃去世时年仅二十六岁,只有少量诗文存世。
永徽元年(650)隋末时期经学大儒王通的孙子出生了,而他就是王勃。幼年时期的王勃才六岁就展现出不一般的聪慧。《旧唐书》记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杨炯《王勃集序》上也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王勃才华早露自十二岁起便又跟随曹元在长安学习医术,对《黄帝内经》、《周易》等均有涉猎。
或许两年离家的生活使得王勃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感悟,王勃有了新的目标和人生理想。龙朔三年(663)王勃从长安回到家乡,积极的寻找入仕的机会。麟德元年秋(664),王勃上书当时的司刑太常伯刘翔道,直抒自己的政见并表明积极用世的决心,深得刘翔道赞叹,被称为“神童”。此时,王勃才14岁。
两年后,即乾封年初(666)刘翔道向朝廷表荐王勃,通过《宸游东岳颂》一篇王勃应幽素科试及第,被授朝散郎,成为了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后,王勃撰写《乾元殿颂》,因文章辞藻华丽,妙笔生花,惊动圣听。唐高宗李治见此颂词乃是未及弱冠的王勃所写惊叹不已:“奇才!我大唐之奇才!” 并命王勃为其子沛王李贤王府侍读。英年才俊,风华正茂,此时此刻的王勃意气风发,一切都仿佛步入正轨,所有人都相信王勃前途一片光明,他大展宏图的机会就要来了。谁曾想,成也萧何败萧何,王勃信手拈来的一篇游戏之作《檄英王鸡》却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乾封年间,社会斗鸡活动风靡,在达官显贵之间尤盛。一次,适逢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斗鸡,年轻的王勃给沛王助兴写了一篇《檄英王鸡》讨伐英王鸡,虽然篇幅较短但仍然引经据典,但若是仔细品读则别有深意容易引人猜想。全文二部分讲到斗鸡本身,引用季郈斗鸡而导致战争的故事,接着王勃吹捧起沛王鸡气宇轩昂,最后更是毫无顾忌地讲出“两雄不堪并立”、“见异己者即攻”这样像是兄弟争斗、你死我活的句子。古代帝王历来忌惮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更何况皇子党争。不难想象唐高宗李治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时内心的想法,据唐史记载唐高宗李治圣颜大怒,直批“歪才!二王斗鸡,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作檄文!”认为这篇文章意在挑拨沛王英王关系,于是钦命将王勃逐出长安。就这样,一篇年轻人之间的游戏之作被批为一场作乱反上的文字狱,即使聪明如王勃也没料到自己刚刚踏上的仕途就这样夭折。
被逐出长安后,王勃才真正意义上的开始接触到封建社会阶级分明 的社会现况,在蜀中游历几年之后,缺乏社会经验的他很快就又犯下另一个致命错误。
咸亨二年(671)秋冬,因王勃早年学习医术懂得药理,经过王勃好友凌季友(时任虢州司法)的引荐,王勃谋得一个参军职务。没曾想在虢州就职期间,王勃不知为何藏匿了一名叫做曹达的犯罪官奴,可能是王勃旧识,也可能是遭人暗算,总之王勃后来又怕被人发觉便杀死了曹达。按唐律王勃此时已经犯下死罪,幸亏遇到大赦天下,王勃有幸免于一死。
不过命运也已经在暗中埋下了伏笔,因为此事王勃父亲王福畤受到牵连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一带),远在南洋。
这件事情对于王勃的打击是巨大的,远远超过对其自身的惩罚。王勃年少时期可以说也有文人骚客浪荡不羁的一面,但他立身处世的原则仍在儒家礼法之下,他在《上百里昌言疏》中写到:“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粉身碎骨以谢君父……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可以体会到他对父亲强烈的愧疚、自责之情。此时的王勃已经对宦海浮沉产生了畏惧心理,不愿再接近政治权力的中心,并开始往返于父亲被贬之地来回省亲。在此期间,仿佛是画家凝结了毕生心血要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一样,王勃在机缘巧合之下创作出了千古骈文名篇《滕王阁序》。
一次王勃在省亲途中路过洪州,正恰逢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告竣在重阳节这天宴请宾客,这位阎都督宴请宾客本是为了吹捧自己的女婿。他在场上邀请来宾作序,意料之外的是王勃并没有推辞,并创作出了《滕王阁序》这般凭虚凌空白云飞纵之作。
回过头再看《滕王阁序》,不得不感慨王勃变了,宦海浮沉使他变得深谙世故圆滑之道,再也难有少年时期毫无顾忌桀骜不驯的激扬文字写文章时也会先恭维在场宾客“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使用谦称形容自己“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兴尽悲来,王勃多了几分对人生的感慨“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但王勃又没有变,他仍然是豁达洒脱的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八年后的王勃真正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使他辞藻华丽的同时更是能在思想上抒发独到的见解和感怀,此时的王勃文风自成一脉,既潇洒英迈又言之有物,不难想象假以时日初唐文坛又将有一位大文豪。
上元三年(676),王勃一如往常在交趾县看望完父亲后登上了返乡的船舶,回程路上偶遇风浪,王勃不幸溺水惊悸,结束了他短暂而璀璨的一生,终年二十六岁。他就像一颗流星一样飞快地划过大唐的天空,但光芒足以照亮整个文学世界。
王勃吟着诗潇洒地转身离去,留给千年后的我们一个潇洒的背影,凝神一听——“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