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年(198年)的下邳之战吕布战败,曹操收降了吕布属下的张辽、陈登父子等人,掌控了徐州,并免除了后顾之忧。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公元200年,曹操攻打刘备,刘备败逃投奔袁绍,关羽战败被生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礼,任命为偏将军。之后,曹操称赞关羽为“天下义士也”,对关羽不告而别投奔刘备时说“各为其主”,因此之前既不扣押,之后也不追杀。
论忠义,高顺宁死不降,关羽不得已投降曹操,高顺比关羽更忠义;论威胁,当时正值官渡之战,关羽逃到刘备身边,变相地增强了袁绍的实力,比高顺威胁更大;论未来,吕布势力已被瓦解,放了高顺也无妨,曹操认为刘备是天下唯二英雄,或能与他争夺天下,关羽回到刘备身边必将如虎添翼.........既然如此,为何曹操杀高顺时干脆直接,却称赞关羽忠义之辈,又是以“各为其主”为由阻止追杀?
作为三国风云人物,曹操有文人的情怀,有雄才大略的胸怀,但在官渡之战决生死时,放任关羽“投奔”敌阵,单纯地说成欣赏忠义之士,或许有助于提升曹操雄主形象,表现出曹操浪漫主义的一面,但明显不太符合情理。固然,欣赏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但曹操不杀或不扣押关羽,就其主要原因而言,与其说是感其忠义,不如说是政治作秀。
曹操铲除吕布之后,面临的最大敌人是袁绍,但与袁绍等不同,曹操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在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袁曹两家的生死决战,一触即发。与此同时,袁绍派人联络各大军阀,约定共同进攻曹操,不少军阀都响应袁绍号召反曹。
面对这一形势,曹操大约只有2万主力,双方兵力严重不对等。可以说,无论从地利上,还是从实力上看,曹操都远不如袁绍一方,所以曹操很多部下暗通袁绍。尽管曹操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他有取胜的机会,并做了相应的战略部署,但客观地说,面对这种巨大的实力差距,想必当时曹操也是内心彷徨,只是不能在部下面前表露出来,留给部下的必然是十足信心。
更为严峻的是,汉献帝嫔妃董贵人之父董承,在199年末策划了“衣带诏事件”,与刘备等人密谋反曹,尽管事情泄露,200年正月除了刘备之外董承等人尽皆伏诛,但这件事对曹操打击巨大,外有袁绍等强敌,内部又不够稳定,曹操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衣带诏事件中,刘备当时领兵征讨袁术,正好躲过一劫,之后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了徐州。随即,刘备联络袁绍,打算合力攻曹,而曹操为保障许都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是就亲自率军攻打刘备,最终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关羽被曹操擒获,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礼,任命为偏将军。
曹操为何杀高顺,却不杀关羽,反而还待以厚礼?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关羽还是投降了曹操,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至少给了曹操台阶,而曹操倡导唯才是举,又面临严峻形势,接纳关羽也就理所当然的了;一方面曹操不太欣赏高顺,却比较欣赏关羽,这种欣赏不需要太多理由。这里做一个假设,如果关羽面对劝降默不作声,曹操会不会杀了关羽?
之后,曹操让张辽以私人感情来问询关羽,但关羽直言与刘备情同兄弟,“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张辽如实汇报,曹操称赞关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没过多久,袁绍派大将颜良、淳于琼、郭图等进攻白马,关羽阵斩颜良,袁军将领无人能挡,白马之围被解,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又过了几天,关羽尽封曹操的赏赐,留书告辞,向北回到刘备身边,曹操部下建议追杀关羽,而曹操认为各为其主。
关羽回到刘备身边,无疑增强了反曹集团的实力,会进一步恶化曹操面临的局势。按照正常逻辑来看,曹操因为欣赏关羽,的确可以不杀关羽,但至少应该软禁关羽,暂时不让他回去增强袁绍实力,等到击败袁绍之后再放,才更符合情理。因此,曹操对关羽放任自由的态度,可见不是单纯欣赏或各为其主就能够说得通。
欲要明白为何放任关羽,还要回到曹操面临的形势上,当时曹操面临的形势是外有袁绍大军压境、内有臣子暗通袁绍,曹操想要击败袁绍,首先一条是稳定人心、凝聚人心,至少让之前忠于自己的部下团结一致,否则内部再乱的话,曹操几乎必败无疑。
公元200年二月,袁绍发起渡河战役,想要夺取黄河南岸的要点,由此准备要与曹操主力决战。四月份时,关羽斩杀颜良,随即不告而别。关羽离开之后不久,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大战一触即发。也就是说,关羽离开的时间,正好是曹操自顾不暇的时间,曹袁战事极为关键的时间。这时,不说在复杂的战场上能否追杀到关羽,即便追杀到了关羽,对曹操也没什么太大好处。
首先,曹操认为关羽忠义而不去追杀,带来的好处是安抚忠于曹操的部下,连敌人都能放过,曹操自然不会亏待忠于他的部下,有利于曹操进一步凝聚人心,也暗示部下做忠臣。清朝乾隆年间,由于满清统治稳固,于是嘉奖忠于明朝之臣,贬斥投降之人,哪怕清朝功臣洪承畴,都被放在了《贰臣传》的首位,道理与曹操的差不多,就是称赞忠臣,无论忠臣是敌是友。
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很多书信,属于部下写给袁绍的投降信,但曹操将其付之一炬,目的是安稳人心。由此可见,当时曹操内部极其危险,而关羽正好可以让曹操作秀,借此称赞忠臣,鼓励大家争做忠义之士;如果追杀关羽,反而让人感觉曹操不重视忠义之士。或许,曹操还向有不忠倾向之人表达你们安心做事,即便我失败了,袁绍也不会为难“各为其主”的忠臣的意思。
其次,关羽虽然勇武,但在战场上单个人的勇武,并不能改变战局,曹操并不认为一个关羽就能让袁绍实力突飞猛进,更何况曹操也不认为以袁绍性格会重用关羽。也就是说,在数十万人的战争中,关羽的勇武改变不了战局。
第三,刘备名声很大,身份又很特殊,是“刘皇叔”,杀了刘备结拜兄弟,与刘备不死不休,对当时的曹操也没什么好处。更何况,刘备跳槽频繁,老谋深算,又野心勃勃,投奔谁谁倒霉,估计曹操也不会认为刘备会与袁绍一条心,关羽回到刘备身边,增强的是刘备实力,而以刘备老谋深算的性格,几乎不会将关羽、张飞等人派到战场上与曹军全力厮杀。事实上,刘备也差不多是这样,后来很快就离开了袁绍。
可见,曹操放过关羽或含有欣赏之意,或还有其他计算,但主因还是政治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