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吗?

说到纸上谈兵,很多人都会想起只会夸夸而谈的赵括,那么在真正的历史上,赵括真的是只会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出身名门望族,父亲是大将军,因此自幼熟读兵书,对排兵布阵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在年少之时便随父亲赵奢作战。当时,还是少年的赵括就献计帮助父亲在一个月之内攻下赵军久久攻不下的麦丘。而且在公元前270年,赵括又运用反间计,成功地解救了瘀与地区的将士,从此之后,赵括扬名天下。这也间接证明了赵括的军事实力。

在公元前260年,秦王命令王龁进攻韩国上党地区,并且很快便顺利地占领该地区。但是上党地区早在两年以前就已经归属了赵国。所以此次秦军进攻上党地区,赵孝成王就派出名将廉颇出战,廉颇将军队驻扎在长平,与秦军开始交战,因秦军兵强马壮,不得已采取了自己不擅长的消耗坚守战略。然而秦军却不断吞食赵军,最终完全占领了上党地区。上党地区丢失,对赵国都城邯郸而言十分不利。

此时赵国的内部又出现了混乱,不断有人向赵王建议,将廉颇换下。最终,赵王听取了乐毅的建议,下令由赵括取代廉颇,前往长平对战秦军。赵括领命后亲自率领四十万大军,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动进攻。秦王得知赵王就廉颇换下,由赵括为将对战秦军,于是暗中派出白起担任将军,王龁为副将,迎战赵括。白起兵分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的壁垒周围;一路则切断赵军的后路,对赵军实行了反包围,使得赵军粮道断绝而被困于长平。最终,赵括突围没有成功,战死长平,四十余万赵兵尽被坑杀。

综上所述,有几点需要注意。

一、在经过了赵惠文王策划的“沙丘之乱”之后,赵国的国力已经在逐渐削弱。赵国的实际情况根本就支撑不了长久的消耗战,赵括上任之后,采用速战速决之法,是当时最行之有效的策略。

二、大家想必都知道,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当时可是和白起齐名的将领,但是就算是这样,秦王在秦军对战廉颇时,任用的将军都是王龁,而没有任用白起。要知道,白起一来,王龁就被降为了副将。说明以当时赵国的兵力,就算是廉颇为将,秦军有王龁也可胜之,无需白起上阵。

三,前面说了,赵王是听从了乐毅的建议而换掉廉颇,任用的赵括。而乐毅可是战国杰出的军事家,在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破70余城。后面是被燕惠王猜忌,投奔了赵国。乐毅举荐赵括,肯定是认可赵括的能力的。

四、赵括的举动才是“纸上谈兵”的关键,就是赵括在战役之中所采用的战略战术。当时的秦军在西,而赵军在东。两军驻地都临水,秦军以西是河很宽很深的泌水,赵军以东是河很宽但水浅的丹水,两军的南面是太行和王屋两座山脉,北面也是太行山的山脉,整个战场是由山脉和河水组成的一个矩形。南面的山脉已经被秦军所占,北面的山脉则是秦赵两军共同占有。所以,无论哪支军队要想全身而退,都只有水路一种选择,要么是渡过丹水,要么是乘船渡过沁水。

赵括决定派晋阳赵军南下支援沁水西岸的赵军,从而控制沁水西岸一带,再向西进攻秦军,最后配合自己的大军东西夹击秦军。但是,赵括没有想到的是,沁水西岸的赵军并没有完成自己下达的命令,未能控制沁水西岸,所以当赵括大军一路追击向西撤退的秦军至沁水河东岸时,不但没有消灭秦军,反而使自己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之中。两军再战,死伤无数,赵军四十万大军最终因力竭而败,赵括自杀殉国。

而且最大的原因就是虽然在长平之战中,赵军的伤亡情况严重,但是秦军的兵力也损失了大半。所以,虽然结果是秦国已经赢了,但是赢得也是非常惨烈的。再加上因为此战,秦国百姓的很多庄稼粮食没有收而损失了,这也让百姓们的处境异常的艰难。所以白起将军才会反对秦王的决定,认为这个时候再乘胜追击是非常不合适的。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赵括在这场对战中并不是没有任何作为,而是给秦朝部队造成了损失兵力过半的伤亡情况。

这也就可以证明赵括并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名门之后,但是历史上将这次对战中的赵国失败,全都将过错指向赵括,那就是真的不合理的事情,我们也都跟清楚,西汉是发明纸的时候,作为战国时期的赵括,所以不可能会见到纸,但是他却被人谩骂了几千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太冤枉了,赵括为了北平战役的失败,却背了好几千年年的锅,不过他最后也因为对手才洗清了自己身上的罪名,想一想真是有点哭笑不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