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春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词中伤感又充满生机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书画等各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是豪放派代表人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苏轼所作的《蝶恋花·春景》吧。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它可以细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两大基本流派。其中,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将慷慨悲凉、豪迈奔放的情感注入词中,使作品内容丰富饱满、焕发生机。于是提起苏轼,你可能最先会想起他的《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豪放词作。

但苏轼是一个全才,他不仅仅长于豪放,亦擅写婉约。俞文豹曾在《吹剑续录》里写道:“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苏轼的词,豪放中带有深情,粗犷中不失细腻。在苏轼众多的豪放词之外,还藏着许多清新婉约的小词,别具趣味,《蝶恋花·春景》就是其中一首。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说,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苏轼说,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这首《蝶恋花·春景》,创作年代不详,多说是苏轼年近60岁被贬惠州时所作。这是一首典型的婉约词,伤春之作。词中虽有不少词汇,如“残红”、“吹又少”、“不闻”、“悄”、“恼”等,都含有一种“逝去”的伤感之意,投射了词人未能报国之憾、思乡之绪、感叹韶华易逝的失落心境。但我们别忘了,苏轼是“乐天派”的性格,他是那种“生活是个结,解不开,就系成花”的人,所以词中的伤感之余,又充满生机与希望。

这首《蝶恋花·春景》,上片写暮春景色与伤春情绪,然却作旷达之语。

词的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描绘了一幅暮春景象图:杏花开始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这句点出这首词是一首伤春之作,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紧接着两句“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描写村落人家: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绿水环绕着村落人家。因为是暮春时节,少了花树的点缀,这里描绘出的美丽而生动的春天画面,未免就有些美中不足。

最后“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两句最为世人称道,体现苏轼的旷达个性。尽管这里的春天马上要逝去了,树上的柳絮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但天下之大,哪里没有芳草呢。从这里可以看到苏轼不局限于眼前而去追求芳草的一种思想,它同苏轼在另一首词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是一致的。

词的下片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

首三句“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通过描绘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对比行人行路的孤寂,让人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这是一种高明的隐显手法,用“隐”来激发读者的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描绘生动而不流于艳,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技法极其高超。

后来“笑渐不闻声渐悄”,引出“多情却被无情恼。”但这里绝不是抱怨,而是对自己的调侃,像是在劝诫自己看开些,既饱含了深情,同时又充满了豁达,让眷恋和豁达浑然一体,词意流走,一气呵成。

关于这首词,还有一段很凄美的爱情故事。据宋人笔记《林下诗谈》载,苏轼贬官惠州时,有一天,和侍妾王朝云闲坐,因刚入秋,苏轼有了悲秋之意,便让朝云唱这首《蝶恋花》。朝云唱着唱着就哭了。苏轼很是心痛,他知道朝云为什么哭,她是为自己的坎坷人生而感伤,所以苏轼感叹“知我者,唯有朝云也”。后来朝云因病去世后,苏轼再也不喜欢别人当着自己的面吟唱这首《蝶恋花》了。

综观全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