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听雨》蒋捷所作,以听雨为媒,抒写人生的三个阶段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是南宋末期词人,宋末四大家之一。南宋覆灭时,身怀亡国之痛,坚守气节,不肯入仕元朝,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蒋捷所作的《虞美人·听雨》吧。

公元1276年的春天,注定是伤感的。这一年,北方的元军大举南下,南宋的临安城被攻破。就在这个春天,一叶小舟载着南宋一不出名的词人蒋捷,顺流而下,漂泊到异乡。

三年后的公元1279年,元军大败宋军于崖山,民族英雄陆秀夫背着8岁的皇帝赵昺毅然跳入大海,南宋王朝至此灭亡。蒋捷也因此沦为奔波流浪的宋朝遗民文人当中的一员。由宋入元,不少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成为元朝的官员。但蒋捷,一生坚守气节,不肯入仕元朝。于是,青年时代风流儒雅的蒋捷,从此漂泊江湖,在贫窘交加中度过了一生。

蒋捷大约于公元1245年出生于阳羡,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宜兴。29岁时考中进士,5年后,南宋在蒙古铁蹄下化为齑粉,不愿在新朝为官的蒋捷,以“一介布衣”归隐家乡宜兴的竹山,过了十多年的清贫生活;50多岁时又隐居无锡太湖之滨,过了近4年孤独的隐士生活,大约于公元1305年逝世,卒年60岁。

就在这短暂的六十年里,蒋捷在感伤家国的更迭之下,以饱含深情的墨笔写下90多首宋词,以自己孤独的声音吟唱着南宋的终结,以“竹山先生”“樱桃进士”的气节抒发了自己浓烈的爱国情怀。

其中,有三首词让人感叹至今,分别是他参加科考殿试后写下的《舟过吴江》,后来隐居武进在福善寺所写的《听雨》,以及暮年隐居在无锡太湖之滨所作的《秋晓》。

这三首词,可谓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蒋捷凭此跻身南宋词坛,与周密、张炎、王沂孙并称“宋末四大家”;亦让后世深深记住了这位静默的“樱桃进士”:一个自始至终保持高洁的气节而孤独终老、一生穷困潦倒而矢志不渝的南宋爱国词人。

今天,我们来赏读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说,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蒋捷说,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这是一首经典的宋词,词人于垂垂老矣之时,于僧庐下独自听雨到天明,经历过国破家亡,人生的聚散离合,再回忆起人生的少年、中年及至现在老年,不禁感慨万千,作下这首词,以听雨为媒,抒写了人生的三个阶段。

上片开头两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写少年时候醉生梦死,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好不逍遥快活。也反衬后面自己凄凉的处境。

上片后两句“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写作者在一个客舟中听雨的情景:秋天的江面上,下着雨,水大辽阔、风急云低,一只失群的大雁孤独地飞过。这场景映现出作者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此刻,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下片四句“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白发苍苍的作者,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的情景:江山的易主,人的悲欢离合,这一切都无法改变。这几句反映了词人内心的愁苦却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在这首词里,词人构思非常精妙,随着少、中、老时期的转变,听雨之地也相应变成上、中、下,对应的正是心态的变化,这样,少年的浪漫、中年的漂泊、 老年的孤寂悉数浓缩于三幅听雨图中。而且,这首词看似是写词人自己,实际隐喻的却是一个王朝的盛衰改变,读完此词,我们仿佛过完了一生,又仿佛经历过了一个时代,在这短短几行词句之中,跨越几十年的时间和空间相遇了,碰撞了,崩塌了,把国破家亡的沧桑变故都尽数写了下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