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黄庭坚被贬期间所作,抒发诗人胸中的苦闷和激愤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 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也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他提出的诗学理论对宋诗和后世都产生极大的影响。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黄庭坚所作的《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吧。

人生顺境时,常常一马平川、势如破竹,但也容易锋芒毕露、腹背受敌。逆境时则处处险山恶水、深沟暗崖,也可能悲观消沉、一蹶不振。英国哲学家培根说,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明代思想家洪应明也说,“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满前尽兵刃戈矛,销膏糜骨而不知。”

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经历过逆境中的磨难,有人无法承受,也不愿同流合污,如屈原、贾谊等。也有很多人坚韧不拔,淡然面对,如宋代词人黄庭坚,和他老师苏东坡一样,一生仕途坎坷,却在坎坷中如山峰一样,任凭风吹却不曾弯腰。

黄庭坚(1045-1105),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崇宁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

黄庭坚是大文豪苏东坡的关门弟子,在北宋文坛占据一席之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为“门四学士”。另外,黄庭坚不仅文学造诣极高,乃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书法更是一绝,可以说独树一帜,堪称当时书法界翘楚。因此,他是苏东坡诸多弟子之中,成就最高的一位,生前已经与恩师苏东坡齐名。

杜甫曾写过“文章憎命达”。能写出好文采的作品的人,一生多半是跌宕起伏,无比坎坷。黄庭坚,也不例外。在他贬谪到戎州(今四川宜宾)时,写过一首词,《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就表明了他的心迹。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黄庭坚说,深秋的清晨,黄菊枝头显露出了阵阵寒意,人生短促,今朝有酒今朝醉。冒着斜风细雨吹笛取乐,酒醉里倒戴帽子、摘下菊花簪在头上。要趁着身体健康努力加饭加餐,在佳人歌舞的陪伴下尽情欢乐。头上黄花映衬着斑斑白发,兀傲的作者就要以这副疏狂模样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们冷眼相看。

黄庭坚的这首《鹧鸪天》大约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重阳节之后数日,当时黄庭坚在戎州(今四川宜宾)贬所,此时处于贬谪中整整四年了。在这首里,黄庭坚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应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这首词的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

“人生莫放酒杯干”写的是对酒的执念。人啊,在痛苦的一生中,要不停地借酒浇愁,消愁。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不放酒杯地痛饮最后只会使人喝死。喝死,大概也是一种令人满意的滋味。每每听到一个烂醉如泥的人,喃喃自语,你知道,酒是什么滋味。可旁人只会觉得,酒只会让人更痛苦。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和“舞裙歌板尽清欢”是写酒席的场面。“斜”字对应“醉”字,但暗含酒意渐浓。前一会人尚且歪斜着身体吹笛作乐,后一会嘻哈着嘴脸,为自己簪花,反戴帽子。男子簪花,吹笛奏乐是很风雅的举止。虽然醉酒,失去部分意识,但是雕刻进骨头里的文人气质不曾丢失。

这首词的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这是从反面立言。“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则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

黄庭坚在这首《鹧鸪天》里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目标,也找到了对付逆境的方法。这首词流传之广,影响深远,因为它写出了人在逆境中的达观情怀。是挫折中所有人的一个坐标,用饱满的心境,努力健康的生活完成一生,它是在外界的光明都消失后,努力发掘自身的正能量,温暖豪放。黄庭坚的的乐观豪迈,在这首词里永存。

黄庭坚的这首《鹧鸪天》,后世评价很高,奠定了他在文学上的地位。清代黄苏《蓼园词选》评曰:“菊称其耐寒则有之,曰‘破寒’,更写的菊精神出。曰‘斜吹雨’、‘倒著冠’,则有傲兀不平气在。末二句尤见牢骚,然自清迥独出,骨力不凡。”清代陈廷焯《词则·放歌集》评曰:“山谷此词,颇似稼轩率意之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