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是谁呢?他是一千多年前唐代初年,一位很有才华的杰出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吧。
然而在唐代,关于张若虚的介绍少得可怜,只是在《旧唐书·贺知章传》中提到他,但只有六个字,“若虚,兖州兵曹”,说他当过兖州兵曹,“兵曹”是“兵曹参军”的简称,在唐代州府中掌管军防、驿传等事,是个小官。
《全唐诗》倒是多写了20个字,依旧少得可怜:“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说他是“吴中四士”之一,至于其它的,便没有详实记录了。这张若虚也太惨了吧。在整个唐朝年代一点存在感都没有,几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了。
声名鹊起的《春江花月夜》
在唐朝,张若虚是低调的,虽和贺知章等人齐名,但看起来还是最不出彩的那位,可能也是吃了没勤奋写诗的亏,在唐代那个满地高手的时代里,张若虚确实不起眼。但换个角度想,他只凭借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脱颖而出,也说明了他的优秀。但《春江花月夜》在唐代并不被看重,直到北宋之后,张若虚这孤篇才爆发出惊人的运势,开始成为了真正的绝世珍宝。
首先是北宋的郭茂倩编撰了一本《乐府诗集》,收录了包括张若虚在内的几个诗人的《春江花月夜》。接着到了明代嘉靖年间,身为“后七子”领袖的李攀龙在编辑《古今诗删》时,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发现了《春江花月夜》,李攀龙对它爱不释手,将其收录起来,之后,许多重要的唐诗选本也都记录了这首诗。
再接着是晚清王闿运称《春江花月夜》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后人误传为“孤篇压全唐”。最后是学者闻一多称赞《春江花月夜》为宫体诗的顶峰,为齐梁以后宫体诗洗净了“黑暗的罪孽”。于是经过后人的推波助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真得登上了顶峰的顶峰。张若虚事例,使我们懂得,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无论尘埃万丈,也埋没不了金子的光,关键是必须是个真金,而不是光鲜一时的镀铜物件。
《春江花月夜》凭啥名垂千古?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首先是这首诗“景美如画”。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整首诗歌主要用春、江、花、月和夜为背景进行描写,并且主要以月为主体。“月”是全诗中最核心的部分,将整首诗歌联系在了一起,诗歌跟随着月的生和落来进行情绪的描写。在月光的照耀下,将自然景物以及人物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歌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一副动人的画卷。这幅“画卷”主要是以淡色为主色,加上墨色的勾勒,就像是一副淡雅的水墨画,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其次是这首诗“寓理于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明月高悬若镜,人对镜自照而有所悟:明月(物、自然)永恒,但它无法理解人所共求的那些价值;个体生命有限,人的短视必导致思想上、精神上的局促,人之短视根源于人总是习惯“以人观人”,即只知道站在社会的角度看问题;相反,若要摆脱思想上、精神上的困局,人需要“以物观人”,即站在自然的立场反观人生,这样才能破除人心中的执念,消解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人类(个人)中心主义,这样才能以豁达的心胸、清明的眼光看待人生。
最后是这首诗“情真意切”。这首诗从“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开始,诗人从千古的冥思中回到现实,想到了天涯游子,想到了闺中思妇,中间的转换丝毫没有突兀之感。“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徐徐停下手中的笔,却让读者人掩卷长思,那其中的意蕴,那美妙的回忆,诗已尽却味无穷。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这首《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并且使用大量排比句、对偶句,起承转合精妙。
这首诗虽然沿用陈隋乐府旧题,但是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将自然之美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幽美、恬静的境界。
这首诗,尽管尘封了千年,但被人挖掘出来的时候,就立刻闪烁出耀眼的光芒,顿时名声大噪,顺便带红了本来毫无存在感的张若虚。于是,《春江花月夜》和张若虚,这两个词就紧紧连在了一起,提起张若虚,你会想到《春江花月夜》,提到《春江花月夜》,你也会想起张若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