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化用前人的作品,创造出哪些作品?

李清照,号义安居士,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出生于书香门第,文学造诣颇高,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李清照的作品吧。

宋词是唐诗的衍生体,唐诗工整简洁,宋词长短句式相结合,显得更灵活,因而宋词更具有表现力,比起严肃工整的唐诗,宋词更能体现入骨。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可以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

宋词承袭唐诗,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没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因此其中也不乏很多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经典名句。

在宋代众多词人当中,能够承袭唐诗并发扬光大的,当属李清照了。李清照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家最杰出的代表,她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流传至今的诗词也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不愧“为词家一大宗矣”。李清照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得到这么高的评价,除了她本身聪慧灵秀,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外,还在于她善于学习和借鉴前人。如,她的一首千古绝唱《如梦令》,就可以说承袭唐代诗人韩偓的致敬之作。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说,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试探地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一样。唉,你知道吗,知道吗?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

“百舌唤朝眠,春心动几般。枕痕霞黯澹,泪粉玉阑珊。笼绣香烟歇,屏山烛焰残。暖嫌罗袜窄,瘦觉锦衣宽。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两相对比,韩诗平淡无奇,李词曲折有致;韩诗表层叙述,李词深入挖掘;韩诗一览无余,李词含蓄蕴藉;韩诗语言不见功夫,李词善于锤炼字词;韩诗似雅而实俗,李词化俗为雅;韩诗娇慵缠绵,李词轻巧灵秀,跌宕传神,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试问卷帘人”写出李清照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外面海棠花的境况的矛盾心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王士祯《花草蒙拾》中这样评价李清照这首词:“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李清照化用唐诗的,还有《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说,荡完秋千,慵倦地起来整理一下纤纤素手。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花儿含苞待放,因荡过秋千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忽见有客人来到,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明明看的是客人却要嗅嗅门前的青梅以此掩盖。

这首词,上阙写少女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下阙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这首《点绛唇·蹴罢秋千》的创意来自唐代诗人韩偓的《偶见》:

“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这两首诗词相比较,李清照的写法比韩偓的要高明。“和笑走”显清薄,“和羞走”则显娇羞;“映中门”显得太过旁若无人,“倚门回首”则将少女的满心期待与偷窥之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手搓梅子”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却描了出了少女聪明的伪装情景。这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表面上写的尽是少女的娇羞之态,但最后一个“倚门回首”的偷窥动作又写出了她的狡黠与大胆,这样一个又娇羞又大胆的少女,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