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所作的《雪》与《蜂》,十分具有讽刺意义

罗隐,原名罗横,字昭谏,唐朝末期文学家,他的创作多以揭露和批判现实之作。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罗隐(833年-909年),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于乱世,从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屡试不第,前后长达十多年,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罗隐思想上归于黄老道家,与杜荀鹤、陆龟蒙、吴融、郑谷等交往颇多,擅长小品文。诗词尤擅长咏史,然多所讥讽,皆抗争愤激之言,词锋犀利,因此被当权者憎忌,以故屡不中第。

我们先来看看《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罗隐说,俗语有云,瑞雪兆丰年,但丰年情况将如何?在长安还有许多饥寒交迫的人,即使是瑞雪,也还是不宜多下为好。

“尽道丰年瑞”,那些安居深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酣饭饱、围炉取暖、观赏一天风雪的时候,正异口同声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而底层劳动者却只能自嘲了:“丰年事若何”?地主又得加租了,我们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

“长安有贫者”似乎在一旁冷冷地提醒某些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所以“为瑞不宜多”,雪下多了,地主会以“瑞雪兆丰年”为借口多加租,对于农民来讲未必是好事,反而有可能是新的折磨。

在这首诗里,诗人罗隐非常憎恨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他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此罗隐就抓住“丰年瑞”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让他们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同样具有讽刺意味的还有《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说,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及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诗人在这两句中重点突出了蜜蜂的勤劳,写得很是生动,也非常的唯美。这两句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铺垫。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两句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得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

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那些沉迷利禄之人,对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正因为这样,愤青罗隐总是看不惯上层领导的作风,又怜悯底层劳动人民,整天写诗来讽刺这些达官贵人,搞得自己成了人家的眼中钉肉中刺。这样的情况下,还想参加公务员考试成为国家干部,他以为有才华能考过笔试就行的,谁到知道政审这一关就过不了,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还连续考了十多年,人家都不录用。你也不想想,你整天说人家的不是,人家已经很愤怒了,早就想揍你一顿了,还会给你一份工作?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罗隐就只能失业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