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四圣”是上古四位贤者的合称,他们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传说中四位部落首领,分别是皋陶与尧、舜、禹四人。不知道没关系,知秀网小编告诉你。
提起我国上古时期的著名人物,相信除了人文始祖黄帝、炎帝等人之外,许多人最先想起的会是尧、舜、禹等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由于才能过人、德行出众,尧、舜二人被后人列入“三皇五帝”,而大禹则有着治水的功绩,且建立了夏王朝。
长久以来,尧、舜、禹都被作为贤君圣主的代名词,所谓“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说的就是教育得当的皇帝能够成为尧、舜一般的明君,而教育不当则会沦为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最终招致亡国的凄惨下场。然而,尧、舜、禹三人家喻户晓,与他们一起被称为“上古四圣”的皋陶却没有那么高的知名度。那么,这个皋陶到底是何许人也?
由于后世史料记载十分繁杂,如今对于皋陶的许多记载存在着差异和分歧。较为流行的说法认为他大约生于公元前2220年,此时距离夏朝建立都还有足足一百五十年。皋陶本名繇,字庭坚,而存在争议的是有人认为他是偃姓,也有人说他是嬴姓。至于出生地点,一种说法认为他生于少昊之墟,也就是今山东曲阜一带,与此同时,也有说法认为山西洪洞县才是其故乡。
皋陶为人聪慧且公正,因此在尧帝、舜帝之时长期担任着掌管刑狱之事的“士师”。作为司法者,皋陶倡导“明刑弼教,以化万民”的理念,也就是将刑罚与教育相结合,一方面以刑罚和惩戒来警示万民,一方面以法治思想和道理来教化百姓,从而达到减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的目标。此后的数千年里,历代执法者尽管也有着各自的思想,但总体上无不是沿着皋陶指明的方向不断前进。
因为奠定了后世的主流法律思想,皋陶被尊为我国“司法始祖”,其实,他的思想并非只影响到了法学界。皋陶提倡将仁政思想与法治思想结合,以达到社会和谐、天下大治的目标,他“兴五教、定五礼、创五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皋陶文化”。这种文化宣扬仁、德、法、礼、教等思想,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等流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大禹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不久,皋陶便以一百零六岁的高龄去世。已经身居高位的大禹念及皋陶当初协助自己治水之功,便将其后裔封在了英、六等地,也就是今安徽六安一带。如今六安市内还有一个皋陶社区,就是因皋陶葬身于斯而得名。相传,当初大禹还曾经任命皋陶为自己的接班人,但皋陶先于他去世,他这才改立了伯益为继承者。
相传,皋陶曾经写成了我国古代第一部关于律法的条例典籍《狱典》,由于条件所限,这部意义重大的典籍载体居然是树皮。另外,传说皋陶还饲养了一头名叫“獬豸”的神兽,这种神兽形似山羊但只有一只角,能够辨别是非曲直,一旦分辨出罪犯,便会用角将其顶倒。据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记载,汉朝时衙门里便会供奉皋陶的塑像和獬豸的画像,以示司法公平公正。
除了上述的这些贡献之外,皋陶还被认为是李姓的始祖。相传,当初皋陶及其后代都被任命为掌管司法的理官,渐渐的,其后代以官职为姓,便都姓了理。商朝末年,担任理官的皋陶后人理徵因为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其子理利贞仓皇出逃,在途经伊侯之墟时饥渴难耐,靠吃树上的果子才不至于饿死。
经过一番逃亡,理利贞逃到了苦县,也就是今河南鹿邑一带,为了表示对树上果实,即“木子”的感激,他便将姓氏的写法改成了上木下子的“李”。众所周知,唐朝皇室以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为祖先,唐高宗还曾经加封其为“太上玄元皇帝”。在高宗之后,唐玄宗曾于天宝二年(743)追认皋陶为先祖,并追封其为“德明皇帝”。
综上所述,皋陶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早在尧、舜时代就身居要职,掌管天下刑狱,后来更是被大禹定为继承人。在任期间,皋陶不但完善了法治、促进了社会安定,还提出了德治、法治相结合的先进思想,在日后为儒家、法家等学派提供了思想养料。
早在《论衡》当中,王充便表示:“五帝、三王、皋陶、孔子,人之圣也。”由此可见,东汉时期皋陶的地位已经与尧、舜、孔子等圣贤并列。作为我国司法始祖,皋陶不但以思想启迪后世,还开创了“李”这个大姓,将其列入“上古四圣”可谓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