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杜甫所作,以喜写悲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世誉为“诗圣”,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杜甫所作的《登岳阳楼》吧。

公元768年, 杜甫携家眷由夔州出峡, 沿江经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江湘一带, 并在暮冬时节流寓岳州, 登临岳阳楼而赋此诗。

诗人在穷途末路之际登上了闻名已久的岳阳楼, 凭栏远眺, 放眼湖山, 面对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水域, 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情讴歌, 继而又联想到自己晚年飘泊不定的无限悲凉,因而不免感慨万千, 顿生“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的哀伤, 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蕴含着浩然胸襟和博大情怀的千古名篇。

全诗如下: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 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 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 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 西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称“巴陵城楼”。唐玄宗开元四年, 中书令张说在此任职, 常与才士登楼赋诗, 遂使岳阳楼声名远扬, 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千百年来, 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楼览胜, 为文赋诗, 凭栏抒怀。唐宋之际咏岳阳楼的诗文蔚为可观, 然而还是以杜诗《登岳阳楼》为最。

全诗首联“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着眼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以时空为线索, 将今与昔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 虚实交错, 纵横捭阖:“从前我只是听说洞庭湖的壮观美丽, 但却不曾有缘一睹真容; 如今终于有机会登上这心仪已久的名胜———岳阳楼了。”

看似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 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而是反衬自己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忧伤感情。青年时期的杜甫曾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 然而身逢乱世, 才能无处施展, 只落得暮年空叹, 怀悲江上孤舟, 此情此景, 何喜之有?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实为千古名句, 后人多有褒赞之辞。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分裂吴、楚两地, 吞吐日月星辰, 波澜壮阔, 浩淼无际, 气势宏伟。表面上看来诗人是在漫赏洞庭美景而无比喜悦, 实则思绪万千, 悲不自胜。十字之中, “坼”、“浮”二字最为传神, 皆“怀悲”之妙笔。“吴楚东南坼”表面上是写浩渺广阔的洞庭湖把吴楚大地分开, 实际上暗指大唐王朝藩镇割据、江山分裂的局面!

颈联“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是诗人情系亲友而思念无涯的悲凉写照。众所周知, 在今存一千四百五十余首杜诗中,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那些忧黎元、悲时局的作品, 此外还有不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思亲念友之作, 也常常让人回味无穷。

全诗尾联“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是在前三联的基础上浓缩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悲, 是诗人博大悲伤的充分体现。此时此刻, 诗人登楼凭栏,不仅仅是诗人对自己凄苦身世的感伤, 更重要的是登楼极目, 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 这才是诗人博大痛苦的真正根源。

全诗采用以喜写悲的手法, 运用明暗交织的两条线索, 把情、景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语言质朴凝练, 意境浑厚深远, 感情沉郁悲凉, 曲折真挚, 一咏三叹。诗中描绘山水, 融入了身世飘零之感, 忧国忧民之情, 眼前江山, 胸中社稷, 国家兴衰, 个人坎壈, 浑然无间地融于一体。

所以前人有“气压百代, 为五言雄浑之绝”的极高评价, 又有“气象宏放, 涵畜深意, 殆与洞庭争雄”的盛情褒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