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在曹魏时期被封为济北王,但他却坚决支持司马家,是晋朝的大忠臣,为什么会这样?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曹植的小家?
估计很多朋友会很疑惑,因为其他人支持司马家可以理解,曹志为作曹魏的宗亲却选择司马家,你觉得怪异吗?
司马昭在司马师死后控制整个曹魏,当时的魏帝曹髦发兵攻打司马昭,结果在路上被司马昭的部将成济所杀。此时司马昭选中燕王曹宇之子曹奂作为魏国的皇帝。
司马昭派长子司马炎去邺城接曹奂,此时作为济北王身份的曹志反而深夜拜访司马炎,而且谈到天明,两人是相见恨晚,交谈甚欢。
魏国皇帝被杀,魏国大权在司马家的控制之中,曹志不但不为魏国做点事情,反而去巴结司马炎这怎么也说不过去。至少曹家的荣辱与自己相关,这不是有点吃里扒外了嘛。
曹志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曹操重用亲族,重用曹家、还有夏侯家最后夺得天下之七分,曹丕经过与兄弟曹植的竞争成功地成为曹操的接班人。曹丕上位之后就对曹氏进行打压,他第一个下手的是曹洪,接着对自己的兄弟曹植进行打压。
曹植在曹丕的打压下,日子过得生不如死。后来曹植转变思路改为讨好曹丕,但也没有用。曹丕死后,曹植以为自己的春天来了,他写信给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结果却是失望而归。每一次想求见皇帝,希望能让自己有一番作为,结果还是失望。
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
事实上曹叡做得比曹丕更过分,他对诸侯王进行严格监管。
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
臣下都是无才之人,守卫都是老残之人,而且还要严法控制,说白了就是享受着诸侯王的地位,现实却是像坐牢一般。诸侯王如同敌人一般被看管。
你觉得如此待遇,能让诸侯王和曹魏皇室团结为一体吗?
最后曹植绝望了,抑郁而终,终年41岁。他看好自己的庶子曹志,最后让他作为自己王位的继承者。
曹志看到曹植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自然对曹魏心生绝望之情,因为他看到魏国皇帝不但严格看管自己的父亲,而且还经常列出曹植的罪状,进行削减户数。
曹志这个人也不是普通人,文采不如父亲,但对局势的把握却高于父亲。他放弃曹家这个大家,转而关注曹植这一脉的小家,也许这个保家之主指的是保这个小家。
秦、魏欲独擅其威,而财得没其身;周、汉能分其利,而亲疏为之用。——《晋书·列传·第二十章》
后来曹志上书司马炎谈到上面这句话可以看出曹志心中对曹魏有多么不满。他直接将曹魏失去天下和秦失去天下的原因直接归结为对宗室的打压。
从这里看得出曹志心中有多恨,不过曹志这种做法在知常容看来还是有欠厚道,因为曹魏再坏那也是本家,司马家最好也是别人家,这个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曹志可不管这么多,反正对曹魏十分失望,这才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深夜拜访司马炎。
司马炎在当了皇帝之后对曹志十分信任,甚至认为天下就曹志最了解他。
不过最好的友情和信任在切身利益面前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司马炎有一个儿子司马衷,智商不怎么样,稍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
司马炎有一个弟弟叫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当儿子,为人仁德。
司马昭的权利是从司马师手中接的,司马攸作为司马师的嗣子,继位也是合情合情,所以当时朝臣看到这种局面,为了晋朝的千秋万代,建言司马炎死后应传给司马攸而不是司马衷。
曹志当时也是这样的观点。
曹志知道司马炎想立自己的儿子,他也知道自己上书支持司马攸肯定会让司马炎生气,但曹志还是做了,所以曹志对司马家可以说用忠臣二字形容。
上书之后,司马炎大怒,说了这么一句话:曹志尚不明吾心,况四海乎!
最后曹志受罚,司马攸被司马炎打压抑郁而死。
司马衷被立为太子,即晋惠帝。他在位期间一统天下的晋朝发生八王之乱,很快中原就陷入水火之中,晋皇室不得不南迁,史称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