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爱好文学与书法,留下不少传世作品。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李世民所作的《赐房玄龄》吧。
《全唐诗》排在首位的是李世民,既不是因为他诗写得好,也并非他出生年月最早,根本原因只是因为他是唐朝名义上的开国皇帝;如果不算被他驱赶下台的老爸的话。
这样子的排名次,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北宋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里,首先讨论的便是这个问题:“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通俗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名分”,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似乎如此。
基本上只要谈到过去古代事物,就有许多无知的人以为都是“封建礼教”或者“封建迷信”,其实这种认知只能显示出来这些人内心里的鄙薄和低能。
这个世界是靠什么来维系着的?力量?财富?科技?……都不是,只有一个答案,即:秩序!一个无序状态的世界,只是混沌未开的懵逼货罢了。在如此迷蒙一片的浑浊世界里,万物皆灭,何来存在?肮脏往往产生于失控。
天纲人伦,如今仔细想想,并非什么“封建主义思想”,而是当时状态之下寻求的一种比较合理的“秩序”。它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在维系着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至少,在当时是不可否认其积极性的。
现在的诸多“历史虚无主义者”,太喜欢自以为是和自作聪明,把现代某些并非“正确”的思考方式而不是“思想”,强加到过去的历史进程中去,妄想以此代替“人类的脑袋”去思考整个历史正常的进程。这一切不叫“正视历史”,根本就是“脑袋缺根弦”而已。
李世民以身作则写诗,对唐朝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示范作用。唐朝包容并蓄的开明政策,在文明的进程上是积极的,但相对而言,其军事上的用人方法却是失败的。毕竟,没有牵制的权力只会扩张个人野心。“安史之乱”的影响,令人必须警醒。
说到人才的引用,李世民曾经写过一首《赐房玄龄》,赞扬良相对人才机制形成所作的努力。房玄龄是与魏征、杜如晦等齐名的贤人,同为李世民的重要助手,其任宰相十五年,求贤若渴,量才任用,史称良相。
《赐房玄龄》
【唐】李世民
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
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在李世民流传下来的诗作里,赠诗很少,聊聊数首,基本上都是拥有大才,为大唐皇朝躹躬尽瘁,殚精竭虑之人,比如魏征,比如房玄龄。
“太液仙舟迥”,诗人虽然想要夸赞他人,却并非无端行事,胡乱落笔,而是经过一番仔细考量的。毕竟,被表扬的是自己的大臣,在某些方面不要太过暴露为好,这就需要含蓄一些,不可太过张扬。
太液,即太液池,位于大明宫中,由汉代至唐朝,京城皆有此名胜。池中有蓬莱仙山,象征人世仙境,此处故称池中游船为“仙舟”。这个地方,向来多为游玩之处。
句尾一个“迥”字,点明房玄龄与玩乐相距十万八千里。当然,只能是意义上的趣味说法,指出房玄龄没有时间去像他人一样寻欢作乐,也没有像别人一样去追逐那些虚无的寻仙求道为长生的活动。那么,房玄龄在做什么呢?诗人埋下伏笔,从而可以引出下句。
“西园引上才”,诗人承继上句而来,从正面开始下笔,详细地交代了房玄龄之所以和他人“迥”异的真正原因。当别人正在四处吃喝玩乐的时候,房玄龄在干什么呢?哦,他正在废寝忘食地工作,忙着为国“引上才”呢!
此句里的西园,根据《后汉书·马融传》所作记载:“栖凤凰于高梧,宿麒麟于西园。”在这里,西园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代表,就像生活中的某些招牌,也逐渐演变成为人才聚焦之处所,贤能麋集之仓储。
诗人在首句对他人系列行为的侧面描写,以此来烘托房玄龄对工作的负责态度与担当精神。这种手法水到渠成,没有半点矫饰,因为诗人所要表达出来的全部来自于真心诚意,所以并非为了技巧而技巧。
“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在这两句之中,诗人承接“引上才”而来,完全是通过现实中的或历史里的具体场景,以此来刻画经过房玄龄辛苦工作努力的措施后,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各种良好的实际效果。
天色还没有大亮,雄鸡似乎刚刚展喉鸣唱,关门就已经打开了,各种人才或各路英杰,都马不停蹄,衣不解带,不远万里奔赴而来,络绎不绝地驱车入关,向长安城内进发,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朝廷征用和重用。
末尾句中“鸡鸣关”既有现实意味,唐朝京城长安,本来四围皆有关门,唯有打开才能让人进入;更是具有历史象征,《史记·孟尝君传》中载有“鸡鸣狗盗”之徒的典故,尽显“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胸怀。
本诗用意明显,字句浅显,在通俗易懂的背后,彰显出来诗人作为一代帝皇的胸襟和抱负。诗里的“关”字尤为重要,明确着现实里各种障碍与困境,并非仅仅指向“涵谷关”,而是需要大家从狭窄处超脱出来,从而去辨析着更为广泛的崭新意义,才能全面把握住全诗的意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