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送别上司写的一首词:《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在杭州担任通判时,他的直系上司是太守陈襄。今天来说说苏轼送别上司写下的一首词,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人生最难得的事情之一,便是有一个比较合得来的上司,苏轼无疑在杭州获得了这种幸运,两人不仅有着相似的政治主张,也有着类似的审美,苏轼当时是文坛上数一数二的人物,陈襄爱苏轼之才,对他一直礼遇有加,所以两人关系非常融洽,在共事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一起赈灾救民、治理杭州,因此,当陈襄调离杭州时,苏轼的伤感可想而知。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的七月,杭州太守陈襄即将调任,临别之际,上下官僚一起宴请陈襄于吴山之上的有美堂中,应陈襄的邀请,苏轼写下了一首颇有韵味的小词,便是这首《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该词以白描为主,描绘了有美堂周边的美好景物,并寄托了送别之情、离别之意,尤其是末尾一句,将一江明月洒在大江之上,当真是有无穷余味。

有美堂是宋仁宗嘉佑年间,杭州太守梅挚所建,建在杭州吴山最高处,左眺钱塘大江,右瞰西湖美景,名为“有美”,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于宋仁宗赐给梅挚的诗句中有“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有美堂可以说是杭州的一处揽胜名地,在此处设宴,可尽收杭州美景,在苏轼笔下,更是秀美异常。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上片开头两句,便描绘了有美堂下满目湖山、一望千里的壮景,“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这两句从大处入笔,境界开阔,虽然送别的主基调是感伤,但是苏轼以这种阔大的气象开头,便让送别显得不拘一格,同时也气派不凡了。

接着两句,便点出了送别之情,“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使君便是陈襄陈太守,苏轼不禁发问,使君这一去,到何时方能重来呢?苏轼不直接回答,而是笔锋一转,写到了今日的宴会,要樽前醉倒,不去想那些离别的伤感,陈襄和苏轼,两人一正一副,着实在杭州办了不少利民之事,所以离别的不舍之情,自然是非常真挚的。

下片开头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景致,由此也足见,词人和同僚们宴饮的时间之久,从白天一直到了晚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灯火辉煌的江面上,忽然传来悠扬的曲调声,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杜牧的诗句,“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歌声中充满了伤感,正如今日的送别之宴,虽然看不到摸不到,但是悲伤的心情,却能感受到。苏轼在这里,借助灯火和歌声,侧面表现了离别之情,可以说既是写景又是言情,足见苏轼的语言表现力。

结尾两句,更是晶莹剔透的佳句,词人用“碧琉璃”来形容江水,将那种碧绿澄澈、水月交辉、明明如镜的美丽景象,描绘地非常到位,“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等到夜深人静,真正离别的时候,明月照着澄澈的大江,万顷碧光凝成一片,简直如仙境一般,人与景物自然地融为一体,这种美妙的境界,能令人忘记世间的一切烦恼。末尾这两句词,可以说不仅写出了明月下的绝美江景,同时也表现了词人那毫无杂质、琉璃晶莹的心境,实在是绝妙之极。

苏轼的这首词,虽然只有短短八句,但却带给人极高的艺术享受,词中孕育了词人美好的感情,那千里湖山,一江明月,如同一颗晶莹剔透的玲珑心窍,让人齿颊留香。

苏轼在熙宁六年,还写过一首《有美堂暴雨》的七律,不妨摘录下来,共飨读者: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这首诗生动地展现了杭州暴雨从远到近,横跨大江,浩浩荡荡呼啸而来的壮观景象,一声惊雷,将雷的突发性和力度凸现出来,让人觉得暴雨来得猛烈,立字足见风势,飞字见暴雨之急,“金樽凸”是用酒满溢出比喻暴雨之大,“千杖敲铿羯鼓催”是说像千根鼓槌急遽地敲打着羯鼓一般,比喻暴雨初来的声势,这一切,犹如银瓶炸裂,都是在为暴雨造势,气势着实了得。

这首诗和《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有着根本不同,诗是写物,词是写人,诗以动态为主,词以静态为本,诗写天上,词写人间,虽然同为苏轼所作,也同样是在有美堂这个地方,但是滋味千差万别,唯一不变的,是同样可以打动我们,这是苏轼的才气,也是苏轼的伟大,天上人间皆有真情,想了解苏轼,必须了解他这份天上人间的真性情!

苏轼的作品,是非常值得一读的,由苏轼而及其他优秀的诗人、词人,同样是一种享受,阅读经典古诗词,了解诗人的生平,极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