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能够在政坛上掌权的女子不多,慈禧应该算是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一个。今天知秀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庚子国难之后的朝局变化是非常复杂的,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那就是整个大清还是以慈禧太后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这一段历史其实也没啥好说的,无外乎保皇派、顽固派、清流派、北洋派、立宪派之间的争斗罢了。你方唱罢我登场,我方唱罢他登场,背后却是慈禧太后在坐镇指挥,大清也就这样在风雨飘摇中继续漂泊。
但,慈禧老太太毕竟是人不是神,过了一个生日,吃多了拉稀,活活拉死了,还好,死之前光绪帝先她而去,算是保证了死后不被清算。
可是,为什么慈禧太后去世也就三年时间,大清就亡了呢?
一、
当然,大清朝灭亡的原因海了去了,就算是讲个半年也是讲不明白的,所以,本篇只探讨跟慈禧太后有关的方面。
关于慈禧太后是维护了清朝的统治,还是破坏了清朝的统治,这么多年来各方人士也是争论不休。刚才也提到了,慈禧太后毕竟是一个人,她所做的一切实际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至少出发点就是这样的,只是最终酿成了何种结局,这就不是她所能掌控的了。
正所谓上下一张嘴,怎么说怎么有理,有人认为慈禧太后祸国殃民,清朝最终的灭亡跟她的胡作非为有很大关系。也有人说,慈禧太后实际上才是力挽狂澜之人,你看,她刚死也就三年时间,大清就亡了吧?
下面我们就站在慈禧太后驭人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她一死,大清怎么就亡了呢?
1861年8月份,正值酷暑,在承德避暑山庄避暑的咸丰帝没能挺到冬天,一蹬腿驾崩了。也就是在这一年起,慈禧太后通过辛酉政变,正式踏上了政坛,开始在政治上大展宏图。
由此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掌权生涯,直到1908年11月份,在熬死了三任皇帝之后,慈禧太后终于撑不住了,撒手人寰。
临终前,留下一句遗言: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慈禧去世后的第三年,爆发了辛亥革命,转过年来,清廷苦苦撑到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终于宣布退位,清朝灭亡。
二、
那么清朝的灭亡,跟慈禧太后临终前说的这句话有没有关系呢?
有关系!
晚清的政治体制是比较畸形的,比如小皇帝在台前,两宫皇太后在后面,这也是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状况。再到后来的慈禧太后大权独握,晚清进入到了慈禧太后一人掌权的时期。即使中间有过短暂的放权,但毫无疑问,大权仍然在慈禧太后手中。
在教科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评价清朝是中国历代朝代中,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
为什么这么说?
当然,“封建君主专制”这个词如果不好理解的话,我们可以理解成独(防敏括号)裁政治。所谓独(防敏括号)裁,就是指采用暴力的手段,进行高压统治,而且对臣民360度无死角控制。
清朝不同于其他朝代,它是在吸取前朝经验的基础上,对统治进行了改革。比如如何避免皇帝的严重失德;怎么避免权臣、外戚、宦官的专权乱政;再比如怎么避免文官党争,武官割据,皇室造反等等。
在这种基础上,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完全的金字塔机构,一级一级往下控制。这方面,雍正皇帝的贡献相当之大,比如设立军机处,通过这个机构,连军权也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比如建立奏折制度,能有效地了解实情,并起到监督臣下的作用;再比如建立文武官员的引见制度,这样就更能保证驾驭国家机器的人,都是自己的人。
而慈禧太后就是维护清朝独(防敏括号)裁统治的最后一代人!
三、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慈禧太后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政治手段,一步步加强独(防敏括号)裁集权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咸丰帝驾崩之后,慈禧太后发动的辛酉政变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清朝:
咸丰帝临终前所做的安排,实际上是对封建集中制的一种破坏,他一口气任命了八位大臣共同辅政。本意是让他们共同协助小皇帝执政,实际上这种安排非常容易造成权力流失。
八大臣,其背后就是八股势力,还不算两宫皇太后或者小皇帝那边的,想让他们一条心办事,难!而且在八位大臣中并没有哪一位具备绝对的权威,让其他七个都听他的,这样就必然造成互相争斗。
别说八个了,看看美国的三权分立,两派党争,今天“黑命贵”,一派进攻,一派防守。明天“占白宫”,另一派防守,早前防守的却又变成进攻了。
所以,权力这东西会让人疯狂的,慈禧太后联合其他人发动了政变,反而避免了清朝权力的流失,再次把大权集中起来。当然,咸丰帝去世已经成为事实,小皇帝又太小,根本就无法做到大权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这才重启了顺治帝时期的摄政王制度。
此时的大清已经摇摇欲坠,江南半壁江山还在太平军手里握着呢,慈禧太后要想进一步集权,首先就得干掉太平军,拉拢汉臣。
而能跟太平军一战的也就这么三个实力派大臣,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
四、
实际上,慈禧太后联合其他人发动的辛酉政变,有非常大的风险!
倒不是说这顾命八大臣有什么本事,而是因为这八大臣的背后,其他支持力量的忧患。比如肃顺,曾国藩就是他举荐的,对左宗棠更是有救命之恩,之所以肃顺排在八大臣之首,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按理说,曾国藩啊、左宗棠啊、李鸿章啊等,应该无条件支持肃顺的,至少在他被干掉之后,总得表示一下,可惜并没有。
他们不仅没有表示,还拼尽全力把太平天国给灭了,这下子让慈禧的权力集中又迈进了一步。随后,慈禧、慈安、奕訢几大权力核心人物,组织地方大员,确立了洋务运动的调子,这才有了大清的同治中兴。
慈禧太后权力走向巅峰的关键时刻是在慈安太后去世,恭亲王奕訢被剥夺权力之后。奕訢被剥夺权力,自不必说,肯定是慈禧太后刻意为之,至于慈安是不是被慈禧毒死的,这件事已经成了悬案,不提。
这时候的慈禧太后已经大权独握,当然,还不算是最高潮,因为还有皇帝在制约。
慈禧太后一路走来,确实手段高超,先是跟满汉权臣较量,再是跟洪秀全较量,跟汉族官僚较量,跟皇室国亲较量,跟慈安太后较量,最终开始跟皇权较量。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太后彻底把皇权踩在了脚下,把自己的后权统治推进到了巅峰时刻。权力不再受制约,往往就是恐怖的,这才有了纵容义和团进京,这才有了八国联军入侵。
五、
正是由于慈禧太后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才导致了她死后大清后继无人,再也没有人能驾驭这艘破船!
不管是甲午中日战争,还是庚子国难,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慈禧太后还活着。只要她还活着,不管是地方还是朝廷,都不敢造次,仍然能够听从统一指挥。即使在庚子之变的时候汉臣们提出了“东南自保”,但面对慈禧太后的召唤,汉臣代表李鸿章还是拖着病体进京谈判了。
这种集权的统治,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慈禧太后不可能培养一个号召力或者个人魅力,会超过自己的人。尤其是对待皇权上面,后期的她,尤其是洋人掺和进来后,更是痛恨皇权,进而进一步压榨皇权,不让皇权抬头。
这也就导致,她不会容忍一个强势的皇帝登台,更不会刻意培养一个这样的皇帝。
虽然她也教光绪帝读书,也亲自给他擦肚脐眼儿,教他怎么执政,但最重要的东西却没有教他,那就是唯我独尊的皇权意识。这种心态下长大的皇帝,怎么可能指望他能有所作为,甲午战争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这也是光绪帝要变法的原因所在,因为皇权本来就没有,变了更好。
慈禧太后后期任用的骨干,都是对她唯唯诺诺的人,能力不见得有,忠心那是肯定的。奕劻也好,载沣也罢,但凡他们有点本领,大权也不会交给袁世凯,希望他去力挽狂澜了。
临终的时候,慈禧太后环顾了一圈,发现这些年被自己打压的皇室,根本就挑不出接班人。挑恭亲王奕訢那一支的话,自己那是不得好死,毕竟有矛盾,死后被刨坟都有可能,毕竟多尔衮的先例在前面摆着。
六、
慈禧太后的临终安排,彻底断送了大清的江山:
最终,慈禧太后只能挑了溥仪,还让载沣和隆裕太后共同辅政,溥仪就不用多说了,隆裕也是执政没多久就吓得丢了权力。单就载沣来讲,他有何本事,就他那种刻意压制汉臣的行为,能镇得住各位封疆大吏吗?
从他把袁世凯撤职又不得不拉回来的行为来看,实在是愚蠢透顶,彻底伤了汉族士大夫的心。
这也就导致辛亥革命刚刚爆发,就有十五个省先后宣布了独立,基本整个汉族统治地区彻底崩了。不要觉得清廷还能发兵镇压,要知道晚清的新军总共20个镇,18个协,又不是都在京城。十五个省独立,当然包括了驻扎在当地的新军了,这一下子就拉走了11个镇,11个协。
这也是为什么清廷最终只能仰望北洋6镇新兵了,而载沣又指挥不动这些兵,也就不得不再次召袁世凯出山。
此时的朝廷已经没有能抗衡袁世凯的人了,再加上内阁总理大臣的位置也被袁世凯拿下了,权倾朝野,其心态也就变了。
如果慈禧太后把皇位留给了一个成年皇帝,如果同治帝没有那么早驾崩,如果对光绪帝的教育别那么苛刻,能真正树立他帝王的气魄,如果最终慈禧太后能放弃权力,正儿八经的变法,或许清朝就不会这么早灭亡了。
也正应了慈禧太后自己临终时讲的那样: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也就是说,慈禧太后明知道女人治国是毒药,可是她还是喝了下去,以为可以饮鸩止渴,却没曾想被活活毒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