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被后世称为”诗魔“。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二人合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合称“刘白”。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白居易所作的《勤政楼西老柳》吧。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是人生最强大的宣言,也许应该是最有趣味的一条。我们的生命是一条单行道,没有可以回头的余地。珍惜此生,用好时光,才是真谛。
《勤政楼西老柳》
【唐】白居易
半朽临风树,
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株柳,
长庆二年春。
诗题中的勤政楼,据《唐会要》记载,建于开元二年七月,有勤政务本之意,后毁于战火。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重修勤政楼,此诗作于重修第三年。遗址在今西安市兴庆公园内。
“半朽临风树”,开篇即直奔主题,描写楼西侧栽种的那株老柳树。树已“半朽”,不复壮年,但看其英姿,依旧临风浩歌,不输当年,斗志仍存。
这里详细写了老柳树两个方面的状况:第一,其形象是“半朽”的,生存状态十分令人担忧,繁茂不如当年;第二,其精神面貌犹好, “临风”一词惹人联想,恍然使人想到当年“玉树”时刻。
诗人如此写来,用意是非常深的,既可以再现当时内心的那种复杂性,也可以为后面的叙写做好铺垫。其中的“半”字意味深长,一半难过,一半欣然,所有的滋味都蕴藏于其间,欲说还休的神情如呈眼前。
“多情立马人”,由树及人,两相对照,其中自然是大有可写之处。这里的“立马人”并非他人,正是诗人自己;而”多情“二字,当是指向此时此刻诗人内心的万千感慨吧。
物情本是人情。此处用典,东晋桓温北征时,路过看见当年自己所栽种的柳树,发出由衷的感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这种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感情的作法,可见由来已久。
“多情“对“半朽”,以“临风树”衬“立马人”,半枯之朽木,垂暮之老人,不仅仅只是字句上的联对这么简单,而是要用这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一种更为深刻的含义,把生命中的难堪一一呈现,语短情长。
“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前面只见“半朽树”和“立马人”,到底没有详细说明其具体年月,仅仅只是物我双方的情感上的交流,树既是人,人也是树,归根结底所要让人看见的,仍然是像树一样苍老的诗人自身。
在最后两句里面,诗人到底开始向众人介绍:勤政楼西的这株柳树,是在开元年间(713~741)所种,到现在的长庆年间(821~824),仔细换算之后便可以得知已在百龄上下。而此时的诗人本身,也已经五十一岁了。
不要因为现代人的年龄去对比古人,51岁在当时已经算是老年人,毕竟那个年代的人的平均寿命都是非常短暂的。亦由此,才真正明晰前面的“半朽”不仅指“树”,更是指向诗人自身的“半衰”之体,真正是:树也如斯,人也如斯矣!
这首小诗,短短四句,尽皆两两相对,如此以来,不得不惹人浮想联翩。固然诗题明显好像说明写的是“老柳树”,但是当我们弃置表面上的诸多障碍物之后,就会很轻易地发现诗人的真正所咏。
一二相对,三四相对,似乎生怕阅读者不能明了自己的意愿,诗人专门在诗句上做文章,就差跑出来叫喊:“临风树”对准“立马人”,树就是我,我就是树!正是这种物我交融的高妙手段,使人阅读此诗,不由再三回味,愈发觉得其新颖别致,意境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