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重用太监,为何却不会威胁到皇权呢?

自朱元璋撤销丞相开始,后世皇帝为了进一步抓权,都认真学习了帝王之术,因而牢牢把握住了最高权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明朝皇帝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重用太监,让他们与大臣形成相互制衡的态势,皇帝则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这里面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当太监掌握了较大的权力之后,会不会威胁到皇权?

事实上,这件事情完全不用担心,在整个明朝历史上,出了很多擅权干政的大太监,但只要皇帝轻轻动一动手指,他们无一例外就会死无葬身之地,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并且,别以为明朝的皇帝只会开豹房做木工,拉着大臣们一起念道德经吃丹药,其实他们比谁都聪明,天下大事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太监在只是他们的代言人,替他们干一些自己不方便干的事情,只是偶然不留神会让太监们放纵一把。

皇帝给太监的宠信和权力,其实就是在榨干他们的剩余价值,一旦太监没了价值,或者太监不太听话了,那么皇帝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他,魏忠贤就是如此。

魏忠贤出身于市井之间,从一个小混混变成一个自阉入宫的小太监,后来因为巴结天启帝的乳母客氏得以上位,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九百岁”,还在各地建立自己的生祠,其规模远超我国忠义的标杆岳庙和关庙,这也是够讽刺的。

天启帝在位七年,是魏忠贤最为风光的七年,别以为天启帝不知道他在干啥,之所以不动他,是因为天启帝还有自己怕的人,那就是武官。

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防止武官结成军事集团,于是创造了卫所制,可以说是很有前见之明了。

后来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将明朝的军门勋贵一网打尽,文臣和阉党开始横行无阻,但皇帝通过帝王之术加以制衡,权力因此越发高度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

但与之对应的,当明朝遭遇到后金不断进攻之时,大量文臣开始进入军队,甚至成为军事首长,这个时候就形成了更为可怕的一股力量,他们就像是有文化的流氓,让皇帝很是头疼。

天启年间,袁崇焕可以说是很有代表性了,他就是以文官的身份从军的,长期扎根辽东地区,可以说是很有本事的一个人了,也是一个让皇帝很头疼的人。

天启帝被人称之为木匠皇帝,但他其实水平很高,袁崇焕曾给他上了个平辽方略,说要修建城池将努尔哈赤困死。

如果是一般的皇帝听袁崇焕讲战略,肯定是一脸懵逼,但天启帝却问了很多具体的战术问题,还反问袁崇焕说,要是努尔哈赤围点打援怎么办?又如何能够做到保护好边民和他们耕地的安全呢?

别看天启帝大半辈子都待在皇宫,他的话一针见血指出了袁崇焕平辽方略的问题,将袁崇焕逼得哑口无言,不知所措。

天启帝就对袁崇焕说,取胜不是那么容易的,你还要是要干点实事,不要扯那些没用的东西。

胜无轻谈......该抚饶为之,亦善为之。

很显然,袁崇焕没能忽悠住天启帝,但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国力衰退,无法给他提供强有力的支援,还有魏忠贤的从中作梗,让他无法将心中所想全部告知天启帝。

只能说,天启帝是个明白人,袁崇焕也不是平庸之辈,而魏忠贤作为搅屎棍,恰好助攻了天启帝掌控局势。

这就说明一件事,掌控明朝走势的主要人物还是天启帝,魏忠贤最多只能借皇权耍点小手段来牟利,给他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破坏天启帝的战略方针。

明白了皇权与阉党的关系,我们就可以谈谈努尔哈赤为何打不进明朝了。

努尔哈赤本来是明朝敕封的负责管理建州女真部落的将军,但他极具野心,发布了历史上著名的七大恨来反抗明朝,结果还真成了气候,让明朝苦不堪言。

在对待女真人的态度上,明朝的心理是有个变化过程的,但总体上是以分化瓦解,但不将其消灭。

就比如说,万历帝就采取了让女真各部落相互制衡的策略,不让他们太过强大,从而对明朝构成威胁;也不让他们太弱,从而失去了代替明朝防范其他部族的实力。

别看万历帝几十年不上朝,他什么事都看得明白透彻,但他还是被李成梁给坑了。李成梁为了养寇自重,纵容努尔哈赤以复仇的名义收拾其他女真部落,结果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李成梁之后,孙承宗不是个有足够能力的人,高第更是愚蠢到放弃放弃关外而独守关隘之内,这样努尔哈赤就在没有太大压力的情况下逐渐做大。

说白了,努尔哈赤其实是借着明朝内部矛盾爆发的官场逐渐腐朽的间隙崛起的,等明朝缓过神来想要加以防范的时候,难度就达的增加了。

到了袁崇焕经营辽东的时候,他展示出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很快就让努尔哈赤意识到想要跟明朝决战,他还是弱小了点。

不过,袁崇焕的主要战略还是以守代攻,进而采取围困策略,宁远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后来发生的宁远大捷,就说明当时明朝是有能力抵挡住努尔哈赤的。

至于说明朝为什么不采取进攻的策略,其实不是不想,而是因为国力衰退,不允许这么做。

借着宁远大捷的余威,天启帝于天启六年重新设置了辽东巡抚,由袁崇焕担任。

辽东巡抚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按照明朝的尿性,是要派太监去当监军的,魏忠贤就借此机会将亲信刘应坤和纪用就被他派到了袁崇焕身边。

袁崇焕当然很不爽了,就上书要求调走刘应坤和纪用,结果天启帝不同意。为了安抚袁崇焕的情绪,天启帝又给他加了兵部右侍郎的头衔,子孙世荫锦衣千户。

可以看得出,天启帝对袁崇焕是恩威并济,既用且防的,他这样做也是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天启帝掌控军权的方式,就是利用阉党作为监军,时时刻刻对袁崇焕形成威慑,让他不敢有歪心思。

但事实上,这对国家来说也未必是件好事,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袁崇焕做任何决策又有人干涉他,那么他的行为将会变得保守,进而影响到整体作战效果。

说白了,就是明朝皇帝的皇权太强大了,强大到对任何事都要进行掌控,以至于没有人可以对其弊端进行弥补。

说到袁崇焕的以守代攻策略,就不得不说说毛文龙的作用了。

当初毛文龙在驻扎在皮岛,岛上有精锐士卒数万,这样就形成一个局面,那就是努尔哈赤的四周有明朝,朝鲜,蒙古和毛文龙的夹击,这让他动惮不得,也是有苦难言。

在那时候,毛龙龙是出了名的会打仗,但他为人也很骄纵,除了袁可立之外,没人能够驾驭得了他,也没有人可以帮他找明廷索要粮草。

那时候的明朝,其实缺的不是能打仗的文臣,而是缺少像袁可立这样能够节制军队的良臣。

袁可立被调走后,毛文龙的处境就十分尴尬了,因为缺乏粮草而无力作战,结果张盘战死,努尔哈赤顺势攻占了沈阳,后来明廷又遭受了柳河之败。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人对毛文龙的能力提出了质疑,毛文龙干脆破罐子破摔,占据岛屿自我发展,缴获的物资也不上报了,俨然成为了一个“海外天子”。

尽管如此,只要毛文龙存在,努尔哈赤心中那根刺就拔不掉,他也不敢放开手脚去攻打明朝关隘。

这是毛文龙在战略上的作用,他不一定要去攻打努尔哈赤,只要他在那里站着就行。

从天启二年到天启五年这五年时间里,由于毛文龙在东部的活动,让努尔哈赤必须要首尾相顾,因此不敢大举进攻明朝关隘。

袁崇焕为什么可以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取得宁远大捷,其实跟毛文龙的存在有关,努尔哈赤不敢拿出所有家底去攻城,结果反被袁崇焕的大炮给轰走了。

但是,袁崇焕在升任辽东巡抚之后,就登岛将毛文龙给杀掉了。

这就造成一个结果,由于毛文龙的部下大多数都是他亲自招募的,都很效忠于他,他死之后,这些部众对明朝不信任,最后大多数都投降了努尔哈赤。

就这样,努尔哈赤在东部的威胁解除了,他开始放开手脚攻打相对弱小的蒙古和朝鲜,然后将矛头对准明朝。

到这个时候,所谓的宁锦防线,也就失去了它原本该有的价值了。再加上后来袁崇焕被崇祯帝杀掉,形势就出现了极大逆转,明朝完全进入被动防守局面。

当然了,毛文龙之死是崇祯二年的事情,魏忠贤在死于天启七年,所以在魏忠贤掌权期间,后金的军队确实没有打进明朝。

魏忠贤在防范后金这个问题上,也不是没有起到作用,他除了积极帮助天启帝节制军队之外,其实在经济方面是有很大贡献的。

天启帝在位期间,明朝军队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缺少兵源,也不是在武器装备上落后于后金,而是因为国力衰落导致军队粮草不济,不足以支撑庞大军队的正常运行。

天启年间,中华大地处在小冰河时期,粮食歉收,从而影响到了军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东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开始逐渐发展壮大。

魏忠贤很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他不顾东林党的反对,在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征收工商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军费不足的问题,要不然明朝的衰亡会更快。

但是,大家也别以为魏忠贤是因为爱国才这么做的,他仅仅只是为了讨好天启帝,以此从皇权上分一杯羹,然后为自己谋取私利。

这件事还造成了一个后果,那就是阉党与东林党斗争的白热化,因为收工商税触动了东林党的核心利益,他们能善罢甘休吗?

事实上,魏忠贤做的这件事,天启帝觉得是有必要的,他虽然想要让朝廷取得平衡,但在国家利益面前,也不得不暂时偏袒魏忠贤,东林党则被他打压下去。

因为魏忠贤在经济上的“贡献”,天启帝才让他派人去给袁崇焕当监军,那时候毛文龙还没死,魏忠贤派去的刘应坤和纪用其实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就比如说,袁崇焕想要恢复高第放弃的疆土,就得到了刘应坤和纪用的大力支持;明廷之所以撤回经略王之臣,让袁崇焕总管关内关外,也是有刘应坤和纪用从旁协助的功劳。

更为重要的是,趁着后金攻打朝鲜之际,在刘应坤和纪用的帮助下,袁崇焕重新修缮了锦州、中左和大凌三座城池,这对明朝的战略态势十分重要。

因此,当朝鲜和毛文龙向袁崇焕求援的时候,袁崇焕才能腾出手从海上去救援,哪怕是在朝鲜倒戈的情况下,毛文龙还是取得了丁卯之役的胜利。

我们可以发现,魏忠贤的做法跟他意愿其实是相反的,这毫无疑问是他屈服于天启帝皇权的结果,他除了照办没有别的选择。

这还没完,当皇太极(努尔哈赤死于天启六年)搞定朝鲜之后,就开始攻打锦州,负责守城的纪用十分聪明,他一方面坚守不出,一方面假装求和以拖延时间。最后效果非常好,等来了祖大寿等人的救援部队,取得了宁锦大捷。

可以说,魏忠贤在此过程中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魏忠贤对袁崇焕其实是不感冒的,在宁锦大捷之后,他就以袁崇焕不从宁远出兵救援锦州为由将其弹劾,最后导致袁崇焕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于是愤而辞官。

从这件事来看,魏忠贤其实就是个奸险小人,他也不是真的想支持袁崇焕,只不过他不敢违背天启帝的意愿罢了。

崇祯帝继位之后,袁崇焕被重新启用,他上任之前跟崇祯帝约定,不要让他受到任何势力的约束,他保证五年内平定辽东,崇祯帝激动不已,表示赞同。

不得不说,起初袁崇焕干得还是不错的,但他在崇祯二年杀掉了毛文龙,让形势出现了极大改变,崇祯帝就开始对他感到不满了,只不过没有马上发作。

因为毛文龙的去世,后金放开手脚攻打明朝,袁崇焕损失惨重,甚至差点让后金军队打到北京去了。

崇祯帝的气度跟天启帝比还是差了点,北京的威胁解除之后,他就对袁崇焕下手了,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将其凌迟处死。

事实上,要不是皇太极实施反间计激起崇祯帝的猜忌心,袁崇焕也不会死。

而随着袁崇焕之死,后金最大的威胁就解除了,明朝无法抵挡住皇太极的进攻,只能死守山海关,以此确保京城的安全。

但后来农民起义又爆发了,明朝的政治和经济平衡因此被彻底打破,最终在内忧外患之中走向灭亡。

所以说,魏忠贤掌权期间,后金的军队为何打不进明朝,主要原因还是天启帝和袁崇焕等人采取了正确的策略,还有毛文龙掣肘后金的功劳,魏忠贤也算是出了一份力,但也是皇权迫使他这么做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