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 1364年称吴王,史称西吴。 1368年初称帝,国号大明 ,定都南京 ;1421年朱棣迁都至北京,以南京为陪都。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结局都和农民起义有关,十分相似,例如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隋朝末年,李渊、王世充、窦建德等18路反王相互征伐。到了元朝末年,随着红巾军起义的爆发,元朝的统治日渐下降,也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当时的群雄格局大概是这样的:朱元璋占领西吴,张士诚占领东吴,陈友谅占据汉沔,方国珍占领浙东、陈友定占领福建、明玉珍在川蜀、李思齐在陕甘。其中,以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三方势力最大。
朱元璋执行“高筑墙、缓称王”的策略,势力得到迅速提升,陈友谅为了遏制朱元璋,联合张士诚攻打朱元璋,不料,最终朱元璋反而是最终的胜利者。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灭掉了陈友谅,4年后,张士诚被朱元璋消灭。其他枭雄更不是朱元璋的对手,要么被灭,要么投降。有两位枭雄,最终成了朱元璋的臣子。他们就是方国珍和李思齐,而且,朱元璋还封赏这两人特殊的官职,这二人最终不敢去赴任。
方国珍(下图)是台州人,最初以贩卖私盐为生,在红巾军起义之前,方国珍就已经造反,自立山头。不过方国珍胸无大志,有人劝他趁着天下大乱,夺取中原,方国珍说:“此非吾志也!”因此,在朱元璋等人抢占地盘时,方国珍过着山大王的日子,当朱元璋灭掉张士诚后,开始把矛头对准方国珍,方国珍先反抗,最终被汤和和廖永忠打败,投降了朱元璋。
李思齐和方国珍有所不同,李思齐最初是元朝的将领,跟随元末名将察罕帖木儿平定红巾军叛乱,立下赫赫战功。但在察罕帖木儿去世后,王保保继任元帅,他和李思齐不和,李思齐一怒之下带兵自立,占据西北陕甘等地。洪武二年,徐达征讨西北,李思齐最终选择投奔朱元璋。
洪武三年,朱元璋才开始给大臣封赏爵位,实际上,在洪武二年,朱元璋就已经开始为一些没有军职的大臣封赏官职。当年底,朱元璋召集群臣,封赏众臣官职,例如,李善长被封为太子少师,刘伯温被封为弘文馆学士等。方国珍和李思齐作为投降而来的枭雄,自然不能再有军职,所以被封了文职。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命方国珍入见,授广西行省左丞……命李思齐入见,授江西行省左丞。
方国珍和李思齐都被封为“行省左丞”,一人在广西,一人在江西。何谓“行省左丞”呢?在元末明初,一个行省的行政长官按照地位以此为:行省丞相(一把手)、行省平章(二把手)、行省左右丞(三把手)、参知政书。也就是说,朱元璋让方国珍和李思齐去一个省去当个三把手。名义上是封官,实际上他们俩并不会有实际的权力。
方国珍和李思齐二人作为一代枭雄,自然明白朱元璋的用意。封赏完毕后,方国珍率先上书,说自己体弱多病,希望能够在京城养病,暂不赴任。朱元璋批准了方国珍的请求,让方国珍安心在南京养病,广西行省左丞的俸禄照样发给他,就这样,方国珍连续装了7年的病,一直没有离开南京,最终病逝,善终。因为方国珍明白,只要他一直不离开南京,一直活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再加上他小心谨慎,这样朱元璋才能放心。
李思齐当时也上书朱元璋,但“体弱多病”的理由已经被方国珍用过了,李思齐想了另外一个理由。李思齐说,江西是鱼米之乡,湿气太重,他常年在西北,恐怕不适应“江西行省左丞”的位置,他请求到西北军中当一个小卒。不得不说,李思齐也十分聪明,因为当时徐达和李文忠等名将都在西北,有徐达等人的看管,朱元璋也放心。于是,李思齐也没有去江西赴任,孤身一人到西北军中。李思齐在西北试图招降王保保时,被王保保意外砍掉一条手臂,死在西北,朱元璋给予厚葬。
从结局上来看,方国珍和李思齐都知道,如果远离朱元璋的视线,必死无疑,所以才选择不去赴任,这种选择,十分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