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的真正死因是什么?为何记载非常模糊呢?

关于朱高炽的死因,记载很模糊,朱高炽在位期间是明代发展比较微妙的阶段,加上朱高炽、朱高煦之间的争斗以及朱瞻基和父亲之间并不亲近的关系,让朱高炽的暴卒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后人分析朱高炽死因的时候,主要给出了两种解释,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一、病死

其中又分为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旧病复发,一种是突发疾病。先说旧病复发。朱高炽身体虚弱,是地球人都了解的事,朱棣不喜欢这个儿子,有一方面原因就是他身体不好。而且,朱高炽自幼体态丰腴,再加上常年养在深宫里,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是典型的“三高人群”。随着年纪增长,朱高炽身上的一些旧病(心脑血管疾病)很有可能复发,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难以挽回生命。

再说突发疾病。《明史》中有一处关于朱高炽沉迷女色的记载,为此他还和大臣吵得不可开交,这也颠覆了人们对他的固有印象。其实,朱高炽一直活得很憋屈,父亲朱棣不喜欢他,弟弟朱高煦盼着他早死,自己作为太子又不能主动撂挑子,每天还要把时间都花在处理军国大事上,日子要多苦有多苦。

终于有一天,朱高炽坐上了龙椅,不需要再看别人的脸色,稍微放纵一下欲望,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只不过,朱高炽的身体过于虚弱,再加上突然放纵欲望,导致身体迅速被掏空,据说他还想通过服用丹药的方式来提振精神,结果反而诱发疾病,直接一命呜呼。

二、被谋杀

其中同样有两个方面的猜测,一是朱高煦谋杀了朱高炽,二是朱瞻基谋杀了朱高炽。先说朱高煦。作为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不仅长得帅,而且打仗勇猛,在战场上军功赫赫,深受父亲的喜爱。可以说,朱棣打心眼里想把皇位传位朱高煦,只不过在重视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封建时代,他不敢轻易废除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兄弟俩也因此变成了仇人。

朱高炽即位后,朱高煦在山东就藩,但他并不老实,时刻关注着京城的动静,希望有一天能够效仿父亲朱棣,给大明代再来一次“靖难之役”。朱高煦有不轨之心是事实,但是在史书记载中,并没有查到关于他谋杀朱高炽的记载。

不过朱高炽死后,朱高煦倒是想在半路上截杀进京即位的“皇太孙”朱瞻基,惋惜刺杀行动失败了。之所以有朱高煦谋杀朱高炽的这种说法,完全是因为后人根据两兄弟之间的矛盾,添油加醋制造出来的假想故事。

再说朱瞻基。早在永乐九年,朱棣就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意思就是选择他作为大明代将来的皇帝。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朱瞻基的身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正所谓“名分已定”,在天下人的心目中,朱瞻基就是朱高炽之后的皇位继承人。

因此,当朱高炽去世后,正在南京的朱瞻基火速进京,躲过了朱高煦的截杀,顺利赶到北京即位,几乎没有任何人对此有异议。不过,后人怀疑朱瞻基谋杀朱高炽,是因为有一个不易察觉的细节。

史书记载,朱高炽5月11日病重,命令杨士奇拟写遗命,派人立即送往南京城,让朱瞻基回来接班。但是朱瞻基6月3日就回到了北京城,前后只间隔了22天,也就是说,送信人用了11天时间从北京跑到南京,朱瞻基接到消息后,立即从南京出发,用了11天时间赶回北京,这可能吗?

由此可见,对于父亲的病情,朱瞻基应该十分清楚,甚至可以说,他“预料”到父亲会死,于是提前出发了,在半路上遇到了送信人,只有这样解释才适合现实情况。那么,朱瞻基为什么会预料到父亲的去世,是早就有大臣通风报信,还是说这一切都是朱瞻基的安排,至今仍是个谜。

个人认为,朱瞻基和朱高炽的父子关系并不好,这是事实,但是朱瞻基应该没有谋父谋朝篡位的动机。前文也说了,朱瞻基的“皇太孙”地位确立多年,朱高炽死后不传位给他才稀奇,他又何必冒着承担骂名的风险,做出丧失人伦的事情?

当然,有人会说朱高炽的执政方针让朱瞻基不满,他纵欲过度的事情也让朱瞻基感到愤怒,于是决定抢班夺权。但是,朱瞻基即位那年也只有27岁,而且正在南京负责再次迁都的事情,他犯得着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谋杀父皇吗?

由此可见,朱高炽去世确实是一个突发事件,只不过明代特殊的官僚体制,让朱瞻基能够第一时间探听到京城的动向。此外,朱瞻基提前返回北京城,一是为了早点即位,二是为了防止朱高煦图谋不轨,毕竟朱高煦的封地在山东,如果他兴兵作乱,北京城可就危险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