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618年由李渊建立。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知秀网小编带来的文章。
《长安十二时辰》最近十分风靡,不仅再一次印证了马伯庸老师“鬼才”般的文字天赋,更掀起了观众和读者对唐朝文化、制度的研究热潮。在剧中,主角张小敬是第三十三折冲府第八团的一员,曾当过十年的西域兵。需要说明的是,在原著中,张小敬是受伤的士兵,他的左眼在打仗时受伤,仅存一只右眼,这和剧中有所不同。
《长安十二时辰》原著第一章《巳正》中第一次出现张小敬的名字,当时徐宾对李泌介绍张小敬时曾说:
他叫……叫张小敬,从前在安西都护军中做一个什长,后来叙功调回长安,在万年间担任不良帅已有九年,我想或许合李司丞之意。
张小敬是在军中受伤之后,到了长安万年县担任“不良帅”的,作为一个伤兵,他在唐朝如何立足的呢?本文不谈剧情,从《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以及闻无忌等人从战争上受伤返回,来看唐朝对伤亡将士的处理制度。
一、唐朝以前对伤亡士兵的处理方式
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残酷不言而喻。有战争,就意味着会出现伤亡的将士,这是战争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有将士伤亡,从最远古的战争开始,战场救助、军事医学就应运而生。这就意味着,将士伤亡问题的处理,有较为漫长的发展历程。
早在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周武王就对军队中伤亡将士非常重视,命令军中必须配有“医官”和药品。据姜尚在《六韬》中记载:
(军中)方士三人,立百药,以治金疮,以痊万病。
这里的“方士”指的是医官,也就是说,在商朝末年,西岐的军队中就已经配备了3名医官,并且配备各种药品,用来治疗将士们的伤病。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相互攻伐,士兵伤亡对一支军队、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致命的。《孙子兵法·行军篇》有云:“军无百疾,是谓必胜。”当时已经普遍意识到,把士兵伤亡的问题处理好,是增强战力的保证。春秋时期,墨家学派在《墨子》中曾大篇幅来呼吁统治者来关注将士伤亡问题,甚至提出,战场结束后,战争双方应该暂停兵戈,派人到战场上带走各自的伤员,并且埋葬各自的阵亡将士。《墨子》的思想体现了他“兼爱、非攻”的核心思想,战争虽然残酷,这种呼吁是人文关怀中的一大进步。
战争结束后,对伤亡士兵的安置问题,在春秋时期也有相关记载。《墨子》曰:
伤甚者令归治病,家善养,予医给药,赐酒日二升,肉二斤,令吏数行闾,视病有瘳,辄造事上。诈为自贼伤以辟事者,族之。事已,守使吏身行死伤家,临户而悲哀之。
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受重伤而不能参加战斗的,要让他回家养伤,并且赐他们药、酒、肉等,还让官吏去探视。
到了秦汉时期,伤患的处理制度日渐完善。在敦煌曾出土大量的汉简和药函,上面记载了秦朝和汉朝时期对将士伤患的治疗和处理。包括伤情诊断过、治疗过程等,非常详细。这说明,在秦汉时期,军事医学的发展已经成熟。
除了受伤的士兵,对于阵亡士兵的处理,也有相关记载,在《吴子·尉缭子兵法》中记载:
有死事之家,岁使使者劳赐其父母,著不忘于心。
注意,这里的“岁”,是指“每年”,不是一次性的慰问。在《秦律杂抄》中也曾记载: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阵亡人的儿子或兄弟,可以继承前人的爵位和财物。
汉朝时期,对于阵亡将士,朝廷会给予衣棺,给家属抚恤金。对于失去父母的战场孤儿,朝廷也会给予抚养。最著名的,莫过于汉武帝抚养的羽林孤儿,汉武帝曾说过“孤不能自活”,因此收养这些烈士遗孤。
当然,不管是秦朝还是汉朝,阵亡将士的级别越高,受到的抚恤待遇将会也高。普通士兵和将领还是有区别的。
三国时期,曹操曾颁布《军谯令》,专门用于抚恤伤亡战士,文曰:
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
也就是说,对于伤亡的战士,朝廷不仅赐予他们土地,还会赏赐耕牛,在子女教育方面,也受到优待。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普遍采用减免赋税的方式来抚恤伤亡士兵和其家属。有伤残的士兵,如果还能为朝廷出力的,也会优先录用。
综上所述,在唐朝之前,统治者已经非常注重将士伤亡的问题。在照料伤患、抚恤家属等方面,都在进步。这给唐朝处理伤亡将士提供了经验。
有唐一代,战事频发,有对外于东西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龟兹、高句丽、大食、日本的战争,对内有统一中原、农民起义、安史之乱、宗室内乱等战争。所以,在唐朝,对伤亡将士的处理,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接下来,从受伤将士和阵亡将士两个方面来论述。
二、唐朝对受伤将士的处理
唐朝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于受伤将士的处理,也有法律保证。例如《唐律疏议》规定:
诸丁匠在役及防人在防,若官户、奴婢疾病,主司不为请给医药救疗者,笞四十;以故致死者,徒一年。
也就是说,不管是在战场上,还是在边防驻守,如果士兵有伤病,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他的上级会受到责罚。如果因此致死,责任人可能会被判一年徒刑。
除了法律以外,帝王的诏敕也对伤患加以照顾。例如,《通典》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亲征高句丽时,有士兵遭遇伤病:
(李世民)招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厚加供给。
在军事医疗方面,唐朝也有较大的发展。唐朝不仅在军队中设有医官,皇宫内有太医署,其中有一部分太医是承担军队将士的伤患救治工作。
唐朝各各州县都设有参军一职,主要负责境内军对的全面工作,包括医药、治疗伤患等。
在行军作战的过程中,将士们会大量伤亡,医官的工作会非常繁重,但绝不能放弃对将士们的治疗。据《大唐卫公李靖兵法》记载:
如弃掷病儿,不收拾者,不养饲者,检校病儿官及病儿傔人各杖一百;未死而埋者,斩。
可见,如果有人遗弃病患,轻则杖责,重则斩首。
唐朝军中设有检校病儿官一职,士兵受伤后,他们要每天统计和记录伤患的数量、病情,以及恢复情况。
战争结束后,对于受伤,不适合再上战场的士兵,朝廷也会给予抚恤和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赏赐金钱、布匹等,提高因将士们的生活质量。《长安十二时辰》中闻染的父亲闻无忌,就属于这一类。
第二,赏赐农具、耕牛等,提高将士家庭的生产力。
第三,赋税减免,唐朝百姓需承担赋、税、役,对于因伤病而退役士兵的家庭,给予一定程度的赋税减免,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
第四、给予就业帮助,对于那些不在上战场,但仍有余力的伤患,唐朝会优先将他们安排在地方防务、治安等职位上,尽量让他们吃上“公家饭”。地方衙役、武职吏员等职位,都是受伤士兵较为常见的归宿。在《长安十二时辰》原著中,张小敬的眼镜受伤后,便被安排在万年县“不良帅”的职位,协助县令维护一方治安,就是唐朝对受伤士兵的优待之一。
三、唐朝对阵亡将士的处理
在战场上,受伤固然是一件悲伤之事,但相比起来,阵亡士兵则更为让人悲痛。唐朝对阵亡士兵的处理,也有相对成熟的制度。这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阵亡将士的处理,第二是对其家属的抚恤。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阵亡将士,指的是在战场上与敌军搏杀而亡的,并不包括违反军纪、叛逃等被本方诛杀的将士。
首先,若是将士当场阵亡、或是受伤不治而亡,第一步要做的是如何处理他们的尸体。据《唐律疏议》规定:
诸从征及从行、公使于所在身死,依令应送还本乡,违而不送者,杖一百。
即:按照唐朝的法律,阵亡将士的尸体应该运回他的故乡安葬,《册府元龟》也曾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诏:
递其尸柜还乡,棺敛而葬焉。
可见,唐朝阵亡将士的尸体,大多还是被要求运回故乡安葬。
其次,对于阵亡将士们的遗物,也应该随尸骨一起,被送回他的家乡,交给他的家属。然后,当地官府要负责帮助家属来安葬阵亡将士,主要是官府承担丧葬费用。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阵亡将士的尸首都能带回家乡埋葬。因为在战争中,总会有因天气俨然、战场失利、路途遥远等因素,导致了阵亡将士尸体的另一种处理方式——祭埋。在《大唐卫公李靖兵法》中记载了对祭埋将士的要求:
埋不必备以棺椁,务令权宜,轻重折衷。如贼境死者,单酌祭酹,墓深四尺。
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采用祭埋的方式来处理阵亡将士,必然是因为事急从权,但所葬之处,会留下标记,以供兵部派人专门祭祀。有时为了鼓舞士气,肯定战死的将士们的功绩,唐朝还会为这些阵亡将士立碑、建庙。例如,唐朝的昭福寺、普济寺等,最初都是用以悼念阵亡将士而建的。
除了将士本人外,将士的家属的抚恤工作,也是重点工作之一。如赏赐土地、财物等。唐代,军官和士兵都可以拥有一定的田地,如永业田、勋田等。军人如果阵亡以后,他们的土地可以继承给他们的家属。《通典》就曾说:
即身死王事者,其子孙虽未成丁,身分地勿追;其因战伤笃疾残废者亦不追减,听其终身也。
关于物资方面的抚恤,唐朝除了令当地官府负责士兵的安置意外,还会赏赐家属粮食和布匹,同时,也有免除赋税等优待,也可以让其家人继承阵亡者的职位。
《唐大诏令集》记载,武则天曾诏令说:其子孤惸者,州县给粮安养。
就是说,对于阵亡将士的孩子,如果家中无力抚养,州县也要给粮食来抚养。
综上所述,不管是对受伤的将士还是阵亡的将士,唐朝都已经有了成熟的处理制度。
四、唐朝对伤亡将士处理方式的历史意义
将士伤亡问题,不是纯粹的军事问题,它和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这千丝万缕的关系。唐朝救治伤患、抚恤家属的做法,对后世影响重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政治影响上,伤亡士兵看似一个单独群体,实际上他是军事和战争的一部分,是全面考虑战争后果的重要一环。唐朝处理好伤亡将士的问题,实际上是对将士们的一种鼓舞,是通过善后的方式,来巩固军事和政治。这种方式,在历史沿革中被后世学习,影响深远。
第二,在社会经济上,伤亡士兵极其家属,在家中经历生产力损失和情感伤痛之后,如果不妥善处理,毕竟引起复杂的社会矛盾。唐朝吸取前人的经验,妥善处理了这一环节,为大唐社会经济排除了一项隐忧,为唐朝的繁盛做了铺垫。
第三,在文化历史上,唐朝伤亡将士的妥善处理,凸显了唐朝对将士们的重视,鼓舞了百姓参军的热潮,对唐朝边塞诗歌、战争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诞生了许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名句。同时,唐朝对伤亡将士的妥善处理,也促进了佛教、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对宋、明、清等朝代影响很大。
但是,唐朝对伤亡将士的处理方式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到了唐朝后期,繁镇割据严重,很多关于伤亡将士的法律和政令形同虚设等。
即使如此,唐朝对伤亡将士完善的处理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