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后期存在藩镇割据的情况,但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唐朝的整体实力并不差,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因为唐朝中晚期的时候,中央的实力虽然很弱,但地方节度使的实力,那是相当可怕的。
毫不夸张地说,唐朝中晚期的节度使,如果放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话,丝毫不逊色于那些强大的诸侯国,战斗力相当的猛。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和唐朝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着很大的关系。
唐朝开国之初,开国皇帝李渊选择完全继承了隋朝的政治遗产,几乎抄袭了隋朝的所有制度。这种抄袭,不光局限于政治制度,也完全适用于军事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制度,就是府兵制。
所谓府兵制,就是指兵农合一的制度。不打仗的时候,军队解散,士兵回家种地,可以充实国力。打仗的时候,大家放下手里的锄头,拿起武器,去前线浴血厮杀,为国征战。
这种制度,首创于西魏时期,后来先后被北周、隋朝所继承。这种军制的优点,在于可以集结更多数量的士兵。古代战争,士兵数量是军队战斗力最重要的支撑之一。能够拥有更多的士兵,自然就更容易打赢战争。
但是,随着唐朝逐渐统一,这种制度的问题开始出现了。
因为唐朝地盘实在是太大了。
唐朝和当年的西魏不同,西魏只是一个地方性政权,国家领土面积相对较小。如果边境出现战事,从国内开始征兵也来得及。但是等到唐朝统一天下之后,因为国家面积实在是太大,这种制度就开始越发不管用了。
想象一下,比如唐朝贞观年间,辽东地区的高句丽进犯。为了征讨高句丽,国家开始在关中地区募兵。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将命令传达到关中各处。然后又过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士兵们从各地集结到长安,完成整编,形成了一支军队。再之后,这支军队需要花至少两个月的急行军,才能从关中地区赶赴辽东地区。等到了辽东地区之后,打仗又需要好几个月。打完仗以后,回家又需要两个多月。这样折腾完以后,已经过去了快一年的时间了。
就在士兵们刚刚回到家,准备开始新一年的耕种时,北方又传来消息,突厥又来了。所以接下来就得再来一遍之前的过程,再去北边继续打仗。如此一来,国家对外的战争有可能打得赢,但士兵在家乡的田地,估计就没人耕种了。
所以,随着唐朝地盘越来越大,常规军队的存在,开始变得越来越有必要了。反正国家也有钱,干脆划出一部分士兵来专门负责打仗就好了,然后由国家负责给他们发工资。这样一来,士兵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府兵制的基础也开始瓦解了。
到了唐玄宗在位期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军费开支太大的问题。因为这些常规军队,全都是由国家养着,所以随着常规军队数量越来越多,国家的军费开支也就越来越大,渐渐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再加上当时唐朝实在是太能打,基本上已经扫平了内部的一切不服,所有敌人都在边疆。于是唐玄宗便开始进行改革,将所有唐朝的常规军队,维持在五十万左右,然后全部布置在边境地区。这种大规模常规军队在边境驻守的地方,就被称之为军镇,军镇最高的统领之人被称作节度使。唐玄宗在边疆布置了十个军镇,这十大军镇,便聚集了当时唐朝全部的精锐边军。
但这样一来,精锐军队高度集中在某一个人手里,势必会造成某个将领的尾大不掉。所以,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作为唐玄宗宠臣的安禄山,坐拥十大军镇当中,最强大的三个军镇,几乎掌握了唐朝半数的精锐边军。而且因为唐朝已经承平百年,内部根本没有什么强大军队,所以安禄山起兵之后,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大量地盘。
为了消灭安禄山,唐朝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精锐边军近乎被全部打光了。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唐朝高层的指挥失误,让这场平叛战争更加扩大化。最终,为了彻底消灭叛军,唐朝统治者不得不给予地方将领更大的实权,并且给予一部分叛军降将自治的权力。
就这样,唐朝的藩镇开始出现了。
唐朝的藩镇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便已经十分强大。那些地方藩镇的领兵将领,因为手里有了实权,所以开始持续性的招兵买马,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到了后来,这些藩镇已经成了国中之国,彻底尾大不掉了。
不过,这里要多说一句。唐朝的这些藩镇,其实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不一样,倒是更高度近似于近代的地方军阀。一方面,这些藩镇名义上隶属于中央,而且要接受中央的控制,确实是臣子身份。另一方面,这些藩镇在地方上又相对独立,甚至完全可以做到父子相传。
藩镇出现之初,便大幅削弱了中央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因为藩镇的出现,唐朝中央的力量,开始迅速衰弱。面对强大的藩镇,后来的唐朝皇帝们,也曾想过要收回权力,但最终却都因为种种原因而失败了。
后来唐朝皇帝收拾这些藩镇,之所以没有成功,原因有很多。比如内部宦官专权,让皇帝腾不出手去收拾这些藩镇。比如后来的唐朝皇帝,总是时好时坏,偶尔出了一个好皇帝,紧跟着就出现一位坏皇帝,让上一代的所有成果,全部付诸东流。
不过,这些其实都是表面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当时的藩镇制度,已经和国家紧紧地融为一体。想要从根本上完成改革,相当于要撼动国家的根基,这实在是太难了。藩镇的存在,固然会威胁到中央集权,但同时也是抵御外敌最强大的利器。唐朝中后期的时候,周围的几个邻居都十分强大,比如吐蕃、回鹘、契丹等等。如果唐朝皇帝撤除所有藩镇,国家的国防力量会瞬间崩溃,外敌会马上攻入,国家灭亡便近在眼前了。
消灭藩镇,唐朝估计一百多年也就到头了。但保留藩镇,唐朝却反倒可以苟延残喘近三百年。这笔账如何算,不同的统治者肯定有不同的选择,而唐朝的统治者们,无疑选择了后者。
在这种环境下,地方藩镇的割据将领,也和唐朝高层达成了一种默契。双方尽可能地友好相处,藩镇帮助中央抵御外敌,同时中央默认藩镇存在的合法性。安史之乱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唐朝中央政府和藩镇之间,一直处于这种拉锯战的态势当中。而这种环境下的藩镇,一个个也被养得极为能打,战斗力极为彪悍。往往一个强大的藩镇,便能直接挡住一个外敌。
比如剑南节度使韦皋,虽然仅仅只领导一个剑南军镇,却能多次攻入吐蕃腹地,前后杀敌几十万,有效地保证了唐朝的边境安全。再比如卢龙节度使张仲武,以卢龙军镇一家之力,便重创了回鹘、契丹、奚族。唐朝末期的契丹,在辽国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横扫北方,但却始终没能入主中原半步。因为在他面前,存在了两座大山,一座是河东军镇的李克用,一座是卢龙军镇的刘仁恭。这两人在的时候,契丹人没能踏足中原半步。直到这两人都死了以后,契丹才有了进入中原的机会。
有专家曾经测算过,唐朝中晚期发动的对外战争,胜率其实一点都不低于唐朝初期。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唐朝中晚期其实也很强大。但这种强大,是属于地方藩镇的强大,而不是属于唐朝中央的强大。在唐朝中晚期的时候,有些戍边军镇,甚至在发动对外战争这件事上更为热衷。因为打赢了之后的战利品,可以完全归军镇所有,不用交给中央。这种制度,让唐朝中晚期地方军镇的战斗力,变得极为彪悍。
面对强大的藩镇,唐朝高层也曾想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削藩方法。比如武力镇压,将大军镇分裂成小军镇,再比如建立一支强大的中央军队,直接由中央政府领导。但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这些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武力镇压,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分裂成小军镇,导致了唐朝后期藩镇数量极多,中央朝廷控制力再次下降;而建立强大的中央军队,因为唐朝中后期宦官干政严重,所以中央军队又经常由宦官领导。这些手段,都没能从根本上抑制藩镇的壮大。
总之,唐朝中后期的国家,整体上未必强大,因为藩镇割据,内部内耗太严重。但如果只着眼于地方军镇的话,我们又会发现,很多藩镇特别强大。这种强大,实在是一种病态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