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反法同盟战是如何发生的?最后为何失败?

《普雷斯堡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第三次反法同盟”的瓦解。奥地利损失大片领土,一年后,弗朗茨二世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就此成为历史。造成这一切的,就是那个叫拿破仑·波拿巴的男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如果一定要从人类历史中寻找五位战神的话,除了拿破仑外,缔造罗马帝国的凯撒、建立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以及楚霸王项羽应该榜上有名。

所以,战神拿破仑这一次究竟是做了什么,如此改变了欧洲历史?

这就得从第三次反法同盟结盟开始谈起。首先,反法同盟的各位成员,究竟与法国什么仇什么怨。英法矛盾早已不是新鲜事,只不过此时又增添了新的剧情。

1802年英法签订《亚眠合约》。双方都知道,这仅是缓兵之计。所以,英国没有履行合约中退出马耳他等战略要地的规定,拿破仑则正在和美国商议一笔有关北美路易斯安纳地皮的生意,积极筹措军费。

1803年5月,英国捕获法国船舶的事件,则双方矛盾再次被点燃。此外,英国曾鼓动法国一名叫莫罗的将领刺杀拿破仑。虽然最终计划流产,但拿破仑还是查到了此事。他除了心里默默记了一笔英国外,开始大举抓捕保皇党。

按照传统,自东罗马灭亡后,欧洲被承认的只有两个皇帝,一个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一个是俄国沙皇。所以无论从血统,还是从现实来说,欧洲王室讨厌拿破仑这个乡下的暴发户以及他的法国大革命。也因此,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称帝,彻底惹怒整个欧洲王室。

英国遂开始联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积极组织新的反法同盟。

▲亚历山大一世像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父亲保罗一世也曾反对拿破仑,但他彻底被拿破仑打怕了,甚至开始亲近法国远离英国。亚历山大一世对此不满,于是在下属军官的鼓动下发动宫廷政变,1801年成为新沙皇。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自然也对拿破仑称帝不满。不过他最初是忍了的,毕竟在第二次反法同盟中,他被拿破仑打怕了,并且已经丧失了全部在意大利地区的领地,丢掉的瑞士还被拿破仑建立了赫尔维蒂共和国。

不过犹豫中的他,当1804年3月得知,拿破仑加冕为意大利国王后,也彻底被激怒了。一个月后,见英国和俄国缔结反法的《彼得堡盟约》后,觉得有了这两位“大哥”的支持,自己又行了,便积极加入了进去。

就这样,以英、俄、奥为首的第三次反法同盟组建完毕,拿破仑则拉上了身边的几个卫星国,如巴伐利亚、巴登和符腾堡与之对抗。

在这系列战争中,有两场仗不得不说:一个是双方展开的第一场大战:乌尔姆会战。另一个则是被视作拿破仑的巅峰之作:三皇会战,即奥斯特利茨战役(因拿破仑、弗朗茨二世和亚历山大一世三个皇帝参加得名)。

最终两场战斗都以拿破仑的胜利而告终。那么拿破仑能够取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反法同盟又因何失败的呢?拿破仑方面来说。

第一,拿破仑拥有比盟军更加充足的金钱和物资。

前文提到,拿破仑在与英休战期积极备战,他用法国在北美的路易斯安纳地区换了1500万美金,使得他战争经费更加充足。

物资方面。由于1805年10月乌尔姆会战的胜利,奥地利军队一路撤退,法军轻松占领维也纳——这座从未被外族征服的城市。蒙古大军曾到达维也纳城50公里外,奥斯曼土耳其则在1683年围攻维也纳。法军在此获得了大量战略物资,暂缓了远征后勤。

第二,法军明确的战略。

拿破仑判断,这次反法同盟,俄军是核心,要尽快与之决战,不能在奥军方面浪费太多精力,而未加入同盟的普鲁士军队是变量。

普鲁士最初未加入反法同盟,是因为拿破仑向普皇威廉三世承诺,割让汉诺威给他;而威廉三世则在与俄国三次瓜分波兰后,比较忌惮这位北方的邻居,故这次保持中立。三皇会战就是即明确战略指导下拿破仑积极寻求的决战。

第三,拿破仑灵活快速的军事战术。拿破仑被称之为战神可并非浪得虚名。

比如在乌尔姆会战中,拿破仑派出大量间谍散布示弱的谣言,称法军没有物资过冬;在与沙皇使者见面过程中,他在表现其本身傲慢性格之外,还不时表现出惊慌、犹豫,对沙皇及其军队畏惧的神情。拿皇出色的演技彻底欺骗了使者,成功引诱沙皇与之决战。而在具体战争指挥中,他又佯装在奥军西面进攻,实则令主力轻装上阵,在俄军未与奥军汇合前,绕道奥军身后。最终取得乌尔姆战役的胜利。

在三皇会战中,拿破仑以5.3万人应对同盟军的8.5万人。他充分利用了表面人数劣势这一点,先故意露出军阵中南侧弱点,引诱盟军进攻。同时利用南边的地利优势,成功用少量军队吸引盟军主力。最后,他中路突破占领中部高地,成功切断盟军南北两路军队,进而对南北盟军各个击破,最终赢得三皇会战的胜利。而盟军一侧,则恰恰没有利用其优势。

首先在战略层面,盟军没有利用普鲁士。由于法军几次在未经普鲁士允许的情况下越界,就已经令威廉三世很恼火了。普鲁士也想利用自己的地利优势,讹拿破仑一笔,哪怕弄假成真参战,也只赚不赔。也就是说,只要拖下去,普鲁士迟早是会参战的。

“拖”其实也是俄国名将库图佐夫的战略。他认为拖下去,法国战线必将拉长,战局也将逆转。但此时未满30岁的亚历山大一世忍不了俄军的一路败退。他怒斥这位老将军,更不愿意听库图佐夫对普鲁士的重视,称俄国大军的胜利不靠普鲁士也能获得。

奥皇此时也不愿意了。因为乌尔姆会战后军队一路败退,为延缓法军追击,炸毁了奥地利境内走过的一些桥梁,奥皇心疼。另外此时奥皇闻听到,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法军被英军击败,所以他又觉得能了,于是赞成决战。这才有了三皇会战。

其次在战术上,盟军在三皇会战中拥有的人数优势也并未充分利用,反而被拿破仑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最终,战败的奥皇在三皇会战后的第二天,即12月4日,向拿破仑请和休战,并被迫于12月26日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奥地利就此退出反法同盟,第三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拿破仑凭借三皇会战中的胜利,成为新的欧陆的霸主。奥皇的神圣罗马帝国则进一步瓦解。可见,无论是战争的起因,或者是战争的后果,都证明了在当时的欧陆,任何博弈都是零和博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