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时,赵括为何突围不出?真相是什么

长平之战,是几千年中国古代史上规模首屈一指的战役,是由春秋、战国五百年列国林立、割据混战,过渡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决定性战役。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为了争夺上党地区,爆发大规模战役,双方皆投入数十万部队,最终结局秦军大胜,白起俘虏了四十五万赵军士卒。

为了防止赵军再次反抗,白起一声令下,坑杀了这四十五万人。兵到一万无边无沿,兵到十万扯地连天,四十五万陆军部队,如果列开阵势,也是相当恐怖的一股力量。按照当时境况来看,秦军兵力不是很多,而赵军有数量优势,虽然赵军被围困,但主力仍在,那么为何赵括就是无法突围呢?

秦军战术奏效

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很多,人数多寡并非输赢的决定性因素,以适当的策略去筹划,以少胜多是可以实现的。

兵者诡道也,用兵打仗,除了真刀真枪的厮杀,还有各种花招和套路,一个不注意,就可能落入敌人的陷阱。秦军为了击败赵军,已经谋划了很久,并且耐心地一步步实施,直到将赵军控制在股掌之中。

起初,进攻上党的秦军将领名为王龁,对比白起的大名,王龁的声誉要小很多。秦国先让王龁出战,也有麻痹赵军的意思。赵将廉颇身经百战,对秦军的作战方式也有一定了解,见秦军兵势强劲,便退守城中,等待时机。

史料记载:

“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秦军的士兵单兵战力很强,且擅于野战,廉颇很清楚,此时不是出战的最佳时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秦军不可能一直保持强劲的士气,等到秦军兵势放缓,或许才能出城迎战。

赵军龟缩不出,秦军也不能在原地一直等着,所以他们必须想办法,逼出赵军主力。秦国宰相范雎想出一个好办法,他派人赵国去散播谣言,谣言的内容就是:

“秦军最怕的是赵括,廉颇胆小,很快就要投降了。”

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口水仗一旦开启,就连赵王也是不堪其扰。赵王得知传言,也是十分懊恼,他怒的就是廉颇一直没有出战,将赵国的脸都丢尽了。

反间计很成功,不久之后,赵王就将廉颇换下,换成了毫无战场经验的赵括。在确定赵军换帅之后,秦军也立马更替主帅,将王龁换成了战神白起。这就好比篮球比赛,对方换上个了不太会打球的新手,而己方换上了一个经验丰富、球技高超的高手,那么胜利的天平就将发生偏移。

此消彼长之间,秦军已经拿到了胜利的钥匙。果不出所料,赵括一上任,马上就命令赵军发动进攻。鱼已经上钩,下一步就是吃掉赵军主力,随后秦军假装退却,再次让赵括放松了警惕,赵军突进,再次陷入圈套。

赵括突围是战场的细节问题,而在整体战略上,秦军已经占据了主动,网兜越收越紧,赵括要想翻盘,极其困难。整个长平之战中,秦军一直在牵制对方的鼻子走,在决策层面,秦军完胜。

断粮时间太长,军兵战力不足

要想一举解决四十五万的庞大军团,并非易事。为了麻痹对手,白起成为主帅的消息被严格封锁,直到战争结束。如果白起暴露,赵军或将提高警惕,毕竟战神白起的名号太大,任何人都不敢去小觑。

赵军攻到秦军营垒,无法攻克,秦军随后派出两支精锐部队,一支从后面断掉赵军的后路,另一种从中间截断赵军,令其首尾无法相顾。最最重要的,秦军将赵军的粮道给截断了,四十五大军,如果没有了粮食,即便再精锐的士兵也会变得一文不值。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赵括刚刚出道就面临巨大危机。

史料记载: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得知赵军粮道被截,秦王亲自到赶赴河内,发动当地百姓,截断赵国的救兵,要将赵军困死在包围圈中。我们推断,当时白起所部兵力不会太多,在数量上应比赵军少,所以秦王需要更多的士兵上前线。

赵军在这种情况下,被围困了四十六天,直至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甚至开始以人相食。适当的饥饿可以激发人的斗志,但如果到了快要被饿死的状态,就不用提什么战斗力了。四十多天,必定会有大量士兵被饿死,赵军的战力也会大幅度缩水,突围不出去也在情理之中。

赵括经验不足,能力不够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如果是廉颇统兵必定不会犯这么明显的错误,可是廉颇已经被罢免,赵括才是那个发号施令的人。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从小熟读兵书战策,喜欢夸夸其谈,常常趾高气昂,不将旁人放在眼中。赵括就是那种典型的纨绔子弟,不一定说纨绔子弟就不能统兵,好比明代的李如松,虽说是官二代,却是个出色的将领,可是赵括不是个带兵的料,对此他父亲很有发言权。

带兵需要天赋,需要勇武、威信,需要对战场的准确把控和判断。虽说赵括对兵书很有研究,但他并没有实际的战场经验,且目中无人,让他统兵绝对是胡闹。

赵奢曾这样评价儿子: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意思就是如果让赵括统兵,赵军必败。

知子莫若父,赵括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事评论员,但他要真的走向战场,就是另一番场景了。赵括上任后,还没有摸清秦军底细,就贸然出兵,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这已经暴露出他的弱点。

随后赵军轻易就被秦军所困,四十五万大军,如果在廉颇手中,就算无法取胜,自保应该还是有把握的。可是赵括没有突围的良计,等到士兵们饿得要吃人了,才发动突围,此时的赵军也就成了强弩之末,没有办法,最后赵军只能选择投降。

也就是说,整个长平之战,赵军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且秦国发动了全国之兵,数量少不一定比赵军少。再加上武器不行,粮草被断,士气低迷,指挥官又瞎指挥,根本就突围不出去。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巨大,一方面赵王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其次主要责任就在于赵括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从赵括当上主帅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赵军会以惨败收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