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数不尽的良将名臣深陷太子位的争斗漩涡中,最终因此没了性命。比如说南宋名将岳飞,他一生立功无数,但因为屡次牵涉立储问题,惹怒了赵构,导致了自己的悲惨结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再比如孙吴的名将陆逊,他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伟业,晚年时却因为吴国太子的废立问题,而被活活逼死。更为悲惨的是,陆逊其实并没有卷入党争的意图,太子位的争夺中,陆逊所持的是中立立场,然而饶是如此,陆逊仍旧落得身死的下场。
卷入太子位争夺前,陆逊深受孙权的信任。为了嘉奖陆逊的功绩,孙权破例在大将军上面又设置了上大将军的官职,地位高于三公,而陆逊成为第一代上大将军。
孙权还把陆逊视为吴国的国柱,让他担任诸位皇子们的老师。孙权每次出巡时,都会将太子和官员们留在都城,并专门召来陆逊,让他辅佐太子。陆逊也没有辜负孙权的信任,他不仅尽心竭力地辅佐太子孙登,还悉心地教导其余皇子,年纪小的就督促读书,担任职务的就监督他们履行职责。在陆逊的管束下,诸位皇子都有很大的进步,顽劣的也收敛许多。
如果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陆逊将成为孙权死后辅佐新皇帝孙登的托孤大臣。只是可惜的是,孙权太长寿而太子孙登太短命,他年仅三十三就突然去世了,留下了年迈的孙权。孙登的去世对于孙权而言,相当于朱元璋失去了朱标,这个巨大的打击让孙权每日流泪,而其余的皇子,孙权总感觉不甚满意。
孙权在立储问题上的犹豫和反复为两子争斗埋下了伏笔。老太子孙登一死,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可是,孙权对于鲁王孙霸也十分疼爱,两个人的地位、礼仪规格等都是平起平坐的。如果一开始孙权就让两个人层级分明,孙霸可能还不会有异心,但他过了几年和太子孙和一样的日子,这种受宠的感觉让孙霸有了和哥哥孙和争夺皇位的信心。
事实上,孙霸也的确是很有希望的。孙权在立储问题上一直很纠结,尽管孙和已经被立为太子,但朝中众人们都能明显的感觉到孙权对于太子并不是特别喜爱。
皇帝的态度一暧昧,臣子们的心里就有了异心。而且孙霸还是一个野心家,他利用父亲的宠爱,在朝中大肆结交党羽,拉拢大臣和豪族,扩充自己的势力,并不断在父亲面前献殷勤。
就在孙霸步步为营的时候,太子孙和又因为被公主诬陷,导致孙权对他很不满意,太子的位置朝不保夕。孙和自然不会等着孙霸来夺自己的太子位,所以他也利用太子党的力量和孙霸争斗。就这样,孙吴的朝堂上开始了严重的党争,诸臣们们纷纷站队,有的投靠太子,有的投靠鲁王,并互相攻击。
性格刚正的陆逊不屑于参加党争这种蝇营狗苟的事情,更看不惯朝中的官员们派遣子弟去依附太子和鲁王。可是,陆逊不想参加党争,但两宫的人却不会放过他。陆逊是当时吴国说话分量最重的人,他的态度十分关键。全琮给陆逊写信询问他的态度,陆逊在信中对这种党争行为大加抨击,并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指责全琮的次子全寄投靠鲁王孙霸。
陆逊于信中建议全琮效仿金日磾杀子,以防将来给家门带来不幸。然而,天底下又有几个金日磾呢,让人家杀掉自己的儿子,这种话能不惹怒别人吗?所以自此以后,全琮和陆逊积怨渐深。为了报复陆逊,全琮检举陆逊的外甥顾承曾谎报功绩,导致顾承一家被流放。
陆逊因此十分生气,对鲁王这种拉帮结派争夺太子位的行为也愈发厌恶。就在这个时候,陆逊的亲戚陆胤又给他送来了一个消息:孙权有废掉孙和而立孙霸为太子的意图。
陆胤之所以知道这个消息,是因为孙和的下人曾偷偷藏于孙权的床下,监听到孙权和杨竺谈论这件事。孙和听闻后坐立不安,他于是才让陆胤去求陆逊帮忙。陆逊深感废长立幼不是良策,屡次进言向孙权陈述嫡庶之分,并请求进京面见 。
这边刚打算废掉孙和立孙霸为太子,陆逊那边就来信了,孙权不免怀疑自己被别人监听。监听皇帝并不是一件小事,震怒的孙权决定彻查此事。
孙权首先怀疑的就是杨竺,毕竟这件事只有他知道。杨竺为了求生,就死咬是陆胤泄密。孙权于是又令逮捕陆胤,严刑拷打。身为太子党,陆胤自然不愿意将太子孙和牵涉进来,所以他闭口不言太子仆人监听的事情,只说事情是杨竺泄露的,自己只是告诉了陆逊。在狱中,狗急跳墙的杨竺准备拖陆逊下水,他诬陷陆逊,招供了所谓二十条罪证。
孙权连续写信斥责质问陆逊,陆逊百口莫辩,又没办法把太子说出来,终不胜愤忿而卒。后来孙权又拿着这二十条罪证质问陆逊的儿子陆抗,陆抗逐一驳斥,才还了陆逊清白。可怜一代良将陆逊,沦为孙权的牺牲品。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免党争,孙权还杀了儿子孙霸,并废了太子孙和,改立孙亮为太子。然而正由于孙权的这一系列反复无常的操作,导致孙吴后来频繁的政变,加速了孙吴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