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张士诚,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陈友谅和朱元璋打得不可昏天暗地的时候,陈友谅和为什么不出兵?此时的元代皇帝又在做什么事情?
张士诚,1321年生人,泰州人,私盐贩子出身,亡命之徒。
至正十三年,张士诚泰州起兵后,连续攻占泰州、兴化等地,在高邮建都,称诚王,国号大周,以天祐为纪年。
同年,元帝国名臣脱脱率百万军队,围攻高邮,誓死不退的张士诚,坚持了整整三个月,熬到了元帝国内斗,脱脱被迫撤兵。
当朱元璋还在应天强撑之时,张士诚已经控制了江浙之地,坐拥甲兵数十万,虽说不是地盘最大的,但绝对是最有钱的。
当朱元璋和陈友谅激战之时,无论是唇亡齿寒,还是趁你病要你命,张士诚出兵都是利大于弊,而且此前,陈友谅曾经派人联合张士诚,出兵夹攻朱元璋。
但大周皇帝张士诚,却有自己的小算盘,两军夹攻朱元璋一事,一直敷衍了事,最终功亏一篑。
当然这也不是第一次,张士诚放陈友谅鸽子了。
至正二十年六月,陈友谅进攻朱元璋老巢应天之时,作为盟友的张士诚,也只派了几千人马,那边陈友谅一战败,这边立马就撤了。
这些年,张士诚看着陈友谅被打垮,看着自己的地盘被朱元璋一点点蚕食。
他究竟在干什么,其实张士诚只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修城,给老巢平江加固城防。
至正二十七年元月,收拾完陈友谅,心情大好的朱元璋,原班人马,又是二十万军队,气势汹汹一路杀到了张士诚的老巢平江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
守城小能手张士诚,绝非浪得虚名,在明代一众开国名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攻击下,硬是撑了八个月,平江城才被攻破。
被俘后的张士诚,拒不投降,被朱元璋杀了之后,还被烧成了灰,也就是所谓的挫骨扬灰。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张士诚落得如此下场,其实答案就在朱元璋与一次群臣的讨论中。
当时,朱元璋与众人商议,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究竟先打谁?
大家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希望先对付他,并利用占据的江浙一带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与陈友谅决战。
应该说这个决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但朱元璋却不这么认为。
他对众人说: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并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
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
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
这就是,白手起家朱元璋的见识和判断,对比张士诚,高下立判。
鹬蚌相争,本应渔翁得利的大元皇帝元顺帝,为何也不出兵?
很多人认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刘伯温给朱元璋出的谋略,其实是张冠李戴了。
这句话,是朱元璋在徽州时,明代另一位开国谋臣朱升,给定的战略方针,此人在大明立国后的第二年就归隐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善终之人。
也正是这句话,让元代在相当一段时间,忽视了朱元璋的崛起,因为二杆子的元帝国,有个二杆子的方针,谁敢称王就先灭谁,所以缓称王的朱元璋,就一直在猥琐发育。
在朱元璋扫平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为了麻痹元代,朱元璋不称王、不称帝,并暗中表示不与元代为敌。
他还给当时的元代大将察罕帖木儿送去了厚礼,为自己打造了一个人设:一个只想在战争中捞点好处的土鳖,并没有什么野心。
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作战,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元代政府在一旁乐呵呵地看着。
对于元代皇帝,还有群臣来说,这些造反头子们,互相狗咬狗,三败俱伤是最好。
即使是当朱元璋,已经解决了陈友谅,并马上要解决张士诚,扫平江南的时候,元代政府仍然十分乐观,在他们眼里,朱元璋是最听话的一个,也最没有威胁,甚至还派了户部尚书张昶,来封他为官。
元代的皇帝和部分大臣们脑子回路有问题,但此时的朱元璋,却已经今非昔比,不需要再陪任何人演戏了。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基为帝,国号大明。
洪武元年(1368),七月二十八日,元顺帝出逃,八月二日,徐达和常遇春攻入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元代在中原的统治结束。
洪武二年,六月十三日,元顺帝从上都出逃,奔往应昌。
洪武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元顺帝因痢疾驾崩于应昌,享年五十一岁。
这位元代最后一位大统一的皇帝,一次都未正面硬刚过朱元璋,难怪老朱,称他"知顺天命,退避而去",赋予了"顺帝"的尊号。
最后,再提一个人,就是韩林儿,这位原先朱元璋的皇上,现在在哪里呢?
这位存在感很低的皇帝,到朱元璋登基为帝时,已经在江底沉了一年了。
1367年,韩林儿坐船到应天,由朱元璋手下将领廖永忠迎接,结果在路上出了交通事故,船沉了。
事后廖永忠承认是自己干的,朱元璋还公开指责他,说如果不是你小子自己干这件事情,以你的功劳,我本是要封你公爵的,现在为了惩罚你,只封侯爵。
这真是奇谈,以廖永忠的功劳,如何与徐达、李文忠等人相比,还封公爵?
这事,得品,得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