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蜀汉人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蜀汉后期人才为什么会出现断层?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其中谁是罪魁祸首?
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人才永远是最稀缺的资源,是一个永远不嫌多的东西,和平年代需要更好的人才竞争上岗,战争时就更麻烦了,大量的流血与牺牲,导致需要足够的后备人才来替补上位。
三国人才资源哪家强
作为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各种天才人物都涌上了台面,18路诸侯发展到了最后,仅剩三足鼎立的三个国家,能在乱世中杀出来,他们自然都有着大量的人才与人才储备,魏国的典韦、钟会、贾诩、郭嘉都是旷世之才,而吴国先后有周瑜陆逊等可以独自扭转战局的奇才,蜀国自不必说,五虎上将加诸葛亮在巅峰时期,打个哈欠都能让其他两国吓一跳。
然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魏国地大物博,在不断发育的情况下不仅经济与军力都在做大,人才也有邓艾等新人独当一面,完全不虚前辈们,吴国也有陆逊吕蒙可以与大都督周瑜争辉,反倒是一开始很狂的川蜀,三国后期突然没了声音,诸葛亮与五虎上将都挂了之后,人才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断层,似乎再也没有一个能打的,也没一个能出谋划策的了。
蜀国的人才断代有多严重
公元234年,诸葛亮领导了自己人生当中最后一次北伐,在五丈原与魏军对峙的时候,诸葛亮积劳成疾,最后是因病逝世了,随后蜀军的继承者是诸葛亮弟子姜维,姜维后来领导了10多次北伐,小有进展但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他勉强算是一个人才了,但除了姜维外,后期蜀国似乎再也没有一个叫得出名字的大将或者军师了,这就让人非常费解。
蜀国占据的地盘有哪些呢?主要是以今天的四川为核心,朝周围辐射扩散,说起来地盘也不算小,几十年时间里,不可能连几个能够站出来独当一面的人才都没有,但事实上后期川蜀就是这么惨,有一句话能够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当时蜀国的悲哀,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是个什么人,他年轻时就陪刘备征战天下,参与了无数场战争,老来经验是十分丰富,这样一个人肯定不是废物,但确实没立过什么大功,打了一辈子仗,也没出彩过,算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人,跟顶级人才差距显著,所以蜀国的人才断代,用这句话就描述得很清楚明白了,此外,就算是廖化这种很普通的人才,也是刘备时期培养的,并非是新一代年轻人,这就让刘禅更加感到绝望了。
人才断层是怎么形成的?
凡是有因必有果,不可能是无缘无故就出现了人才断层这种情况的,对蜀国而言,这个因在哪呢?这件事情很大程度上是要诸葛亮来背锅的,虽然诸葛亮曾经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就连死都是不忘着报效国家,但好心办坏事,这是没辙的,不管是野史还是正史,历史上对诸葛亮的记载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事必躬亲,凡事亲力亲为。
比如说在跟魏国打仗的时候,诸葛亮会自己亲自跑到前线,去勘探每一个可能成为战场的地点,而并非是依靠探子回报或者观察员画的地图,因为诸葛亮心中的谨慎告诉自己,别人或许不可信,而且也没法从手绘地图或者口述上获得具体的地形细节,但自己去一趟就啥事都解决了。
这只是反映出诸葛亮做事风格的一个细节,而在更多的事情上诸葛亮都是这么做的,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亲力亲为,自然最后就累死了,而且这也不仅仅是导致了诸葛亮自己被累垮了身体,更严重的是导致了蜀国的人才培养被掐断,本来一个新人在部队的时候要进行磨练,在年轻的时候需要自己去观察做很多事情,然而诸葛亮把这些事情都做完了,别人还能做什么?年轻人就只能跟提线木偶一样随着诸葛亮的口令走。
尽管这某种程度上帮助了蜀国战斗力的提升,但新人就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反正自己说的也没丞相权威,还考虑个啥呢?就算是有一些比较聪明的人才,得不到亲自上阵的历练机会,最后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的赵括罢了。
为什么丞相会事必躬亲
如果说蜀国人才断代有一个非常严重的原因,就是因为诸葛亮的事必躬亲,那么为什么丞相要这么辛苦呢?他不了解自己做得太多,不一定是好事吗?
这方面可能就跟诸葛亮的私心有关了,众所周知,诸葛亮虽然这辈子都没有去谋朝篡位,并且非常尽心尽力地在帮助蜀后主刘禅,但从始至终在他活着的时候,他都是蜀国权力最大的第1人,就连皇帝刘禅也得叫他一声相父,而事必躬亲同样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之所以经常会丢失对江山的把控,就是因为皇帝要把权力分散到很多人手里,而有些权力不一定能收回,而诸葛亮倒好,权力自己一个人全拿捏了,无论什么事情都自己一个人做,根本就不需要其他人的帮忙。
夸张一点说,炊事班问今天吃啥,丞相亲自下厨,先头部队要去考察河流,丞相直接下水,几乎所有事情,事无巨细都要问过诸葛亮,除了没亲自操刀去砍人,诸葛亮几乎啥都做了,这样一来,权力自然就把控的非常牢靠。
地理受限
对于一场持久战来说,拼的是综合国力,自从赤壁大战曹操失败之后,三国就进入了拉锯战时期,真正持续了半个世纪,而蜀国在这一过程当中非常的被动,因为后期川蜀失去了荆州,能够产出人才的地方只剩下蜀地益州,然而在战乱年代,人才的培养本身就是非常困难的,本就青黄不接的蜀地再经常北伐打仗,新人就都七七八八死得差不多了,就算诸葛姜维放权,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想培养一个简直不要太难。
江东向来就水土丰沃,而且孙权家族扎根多年,因江河阻隔,又能很好地守住前线,所以江东的人才产出还是非常方便,魏国更不用说,国土面积是三国中最大的,并且不止大了一点,地大就人多,人多就更容易出天才,再加上屯田令与曹丕推出的九品中正制,魏国对新兴人才的重视程度也是一等一的,这样一来魏国一统就是必然了。
说起来大家也可以发现,蜀国是三国土地最小实力最弱的,但发起战争次数最多的却是蜀国,诸葛亮一辈子6次北伐攻魏,他死了之后姜维不了解是不是得了诸葛亮的遗诏,北伐意志更加坚定,更是搞了10多次北伐,本就弱小的蜀国因为穷兵黩武,更是被北伐之路搞得稀碎,但蜀国这么做也是有苦衷的。
弱者自弱,强者自强,川蜀想要改变局面必须要拼一枪,而魏国在军武经济能力没有大幅度领先的时候,他们更好的政策是打防守,把可能给蜀国创造奇迹的闪电战改成打国力的消耗战,闪电战胜负难料,但持久战魏国必胜,所以诸葛跟姜维其实是在做一道选择题,拖是慢性死亡,打是寻找机会,等一个奇迹降临。
惋惜打了几十年也等到奇迹,川蜀的男丁也被打空了,大后期的蜀国很是萧瑟荒凉,青壮年男子死得死伤的伤,别说人才了,就算是人,都已经很难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