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一直攻打东吴却放任蜀汉不管,是为何?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今天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公元208年,曹操起兵号称八十万(实际二十万),亲自南征,准备一举平定江东,与五万孙刘联军会战于赤壁,最终孙刘联军火烧赤壁,曹操遭遇一场耻辱惨败,史称“赤壁之战”。

公元213年,曹操起兵号称四十万,再一次亲自南征孙权,在濡须口与孙权7万兵马相持月余,由于水战失利加上春雨瓢泼、江水上涨,曹操见难以取胜,遂撤军北还。

公元217年,曹操再次南征,率军猛攻濡须口,击败孙权,孙权派都尉徐详求降,曹操同意,并允诺重新结为姻亲,《晋书》云“既而从讨孙权,破之。军还,权遣使乞降。”

刘备有一统天下志向,孙权有一统天下之梦,曹操更有一统天下的执行力。但三国之中,刘备才是最弱的一个,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曹操应该先平定刘备、其次平定孙权才对,为何却一根筋的总是南征东吴?

魏国、东吴、蜀国,三国孰强孰弱,通过史书记载的人口数据可见一斑。

1,三国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垦田面积最广,这正是当时三国中以曹魏实力最强的原因。《文献通考·卷十》:魏武据中原,刘备割巴蜀,孙权尽有江东之地,三国鼎立,战争不息,魏氏户663423户,人口443万人。现代学者考证认为,考虑未纳入的屯户、兵户、吏户、隐户、佃客、部曲等人群,则魏国境内约有1300万人。

曹操第一谋臣荀彧,在曹操很弱小的时候,就提出“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战略,其实就包括重视耕种。在刘备浪迹天涯、诸侯乱战之际,曹操就开始推出屯田制了,组织流民耕种官田,增强了曹操实力。

2,汉末天下大乱,虽然没有波及江南,但汉朝的江南,大城市只有吴、山阴等少数几个,人口也比较稀少。东吴立国之后,大力招抚北方南迁的百姓,以及强制原来住在皖、赣、浙、闽山区的山越人民出山务农和当兵,经过60年没有战争破坏,直到东吴灭亡,孙吴在籍人口有256.2万人,现代学者考证认为加上没有统计的人口,东吴应该当时有人口550万。

3,刘备占据的主要是荆州与益州,公元221年时蜀国在籍户口分别为20万户与90万人,经诸葛亮等治蜀,至蜀亡时(263年)共有108.2万人,其中户数28万、民数94万、带甲将士10.2万、官吏4万。现代学者考证认为,蜀国灭亡时大约有400万。

通过三国人口简单对比可见,曹魏一家独大,东吴其次,蜀国最弱。既然蜀国“弱不禁风”,东吴不仅实力相对强大,而且还有强大水军,为何曹操却不是先打蜀国,而是一直南征东吴呢?笔者认为,这其中既有曹操战略误判,也有客观情况,让曹操不得不率先南征东吴。

公元198年,吕布再次反叛朝廷与袁术结盟,击败刘备,并俘虏刘备妻子,走投无路的刘备败投曹操。曹操对刘备非常好,“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还对刘备说了一句话:“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这一桥段改编为煮酒论英雄。

公元213年,曹操南征东吴,与孙权在濡须口相持一月有余。孙权用水军包围曹军,抓获三千余人,淹死的曹军也有几千人。后来孙权几度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于是,孙权亲自驾船从濡须口进入曹营,曹操判断认为:“这一定是孙权想要亲自见识我的军队。”命令严整军队,弓弩不得妄发。孙权走了五六里,回去的路上演奏欢快的乐曲。曹操远远地看见舟船军队仍然严明整肃,不禁脱口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可见,即便赤壁之败在前,曹操也没有认为孙权如何了不起,直到213年时才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曹操还是把孙权放在晚辈的位置上,而不是平辈位置。相反,曹操一直把刘备当成平辈,而且是与他一样的英雄。

因此,曹操先打孙权的第一个原因,与他对刘备、孙权的认知有关:孙权年少无知更容易打,刘备老奸巨猾不好打。

曹操一直南征东吴的第二个原因,与赤壁之战有关。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刘备与孙权的智慧结晶,靠智谋与实力击败了曹操,但真实历史上,曹操失败其实有着诸多客观原因,所以曹操认为是非战之罪。

《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疫情影响之下,曹军死伤惨重,而且战斗力急速下滑。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又今盛寒,马无藁草......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因此,赤壁之败让曹操一直耿耿于怀,认为只要克服这一些客观问题,必然就能平定东吴,因此才有后来两次南征。除此之外,曹操一生征战多年,尽管有过战败,但赤壁之战最惨,所以曹操还有报复或挽回颜面的心思。

曹操一直南征东吴的第三个原因,与三国地理环境有关。

魏国占据北方,东吴割据江东,蜀国偏居荆益,这三国之中,最是易守难攻的不是东吴,而是蜀国。尤其益州的主要部分四川,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以刘备的意志和智慧,曹操想攻破益州防线,基本上不可能。

汉中是蜀国战略屏障,刘备第一谋士法正评价是“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但在217年之前,汉中属于张鲁,而不是属于曹操,所以曹操不可能从汉中进攻刘备。

至于荆州防线,刘备派遣虎将关羽镇守,又占据地利,曹操自认很难讨到便宜。

总之,荆州、益州地形过于险峻,让曹操望而却步,但相比蜀国,应对东吴相对容易,只要顺利过河渡江,曹操自信就能打败东吴。

曹操一直南征东吴的第四个原因,与刘备穷兵黩武有关。

根据史书记载,刘备一共还不到100万在册人口,但兵力却超过10万,估计除了春秋战国时代之外,任何时代都没有这么高的兵民比了,典型的穷兵黩武。10万战兵,加上四万官员(蜀国灭亡时),至少需要50万成年人才能养活,扣除蜀国老弱病残幼,蜀国在册成年人几乎都为战争服务。

因此,刘备犹如一个疯狂的赌徒,而且还占有险峻地形,又是老奸巨猾、老谋深算,各种因素叠加之下,蜀国就犹如一个铜豌豆,难以下口,远不如东吴好吃,于是曹操只能首先选择先打东吴。

相比较而言,东吴就比较理性了,在册260余万人口,却只有10余万兵力。与疯子打,还是与正常人打?

曹操去世之后,曹丕继续执行先平东吴战略,222年、 224年、225年三征东吴,不是战败就是无功而返。曹睿继位之后,于228年三路攻吴,双方爆发石亭之战,结果魏国大败,让曹魏在此后24年之内没有再发动大规模的攻吴行动。孙权去世之后,252年魏国再一次攻吴,结果又一次惨败。总之,在统一天下的战略中,至少到252年之前,魏国战略一直是先打东吴。

或许,魏国南征东吴败的次数多了,终于恍然大悟,于是在263年转移战略,结果第一次大规模征讨蜀国,就灭掉了这一颗“铜豌豆”。

笔者认为,曹操去世之后,魏国继续一直执行先平东吴战略,也与诸葛亮不断北伐的战略有关,即“以攻代守”,逼得魏国不得不防御蜀国进攻,进而让魏国把进攻目标放在东吴身上,由此可见诸葛亮不愧是眼光超前的战略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