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休假制度是什么样的?有何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可以说是中国人最为自豪的朝代。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下去。

不管对于学生党还是上班族,休假无疑是一个极其美好的词语。古人亦然。并且在我国诸多的朝代之中,还出现了这么一个奇特的朝代,他们每上两天的班就可以获得一次假期,加上其它假期,一年到头林林总总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休假,还是带薪的,着实是令人羡慕。没错,这个堪称“奇葩”的朝代,就是唐代。

休假制度最早于先秦萌芽,而“休假”一词的正式出现,则在西汉。到了唐代,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备的休假制度。但唐代的休假制度和前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创新,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从礼制和民情出发,休假制度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再有就是统治者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使官吏们更好为自己效劳服务,而对休假制度不断完善的结果。经历创新之后,唐代官吏的休假时间较长,且假期娱乐性随之增强,体现出了典型的“大”唐之风。

我们前面提到过,唐代假期次数频繁,休假时间较长,这些都为官员们的外出游宴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节假日相关活动的兴盛,同时,它也很大程度上培养了整个社会休闲娱乐的风气,官吏们在欢愉的活动中又推动了文化与游乐的需求发展,这对唐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唐代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人们乐于交友。因此,官吏们往往会在难得的假日里相邀聚会,宴饮之风兴盛。而这种现象的兴盛首先得益于唐代繁荣的经济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官吏们们的游乐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安逸环境。其次,唐代休假制度的实行和众多其他的节假日的出现,为官员们假期究竟如何游览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永徽三年(652)开始,朝廷就开始明确地提出了“假日不视事”的观点,鼓励百官在假期选择风景名胜游赏,因此在节假日的时候,官吏们有的探亲访友,有的吟诗作赋,有的游览名胜,有的宴饮交游。王勃有云:“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就是描绘了这一盛景。白居易的《春寝》中也有这么一句诗:是时正月晦,假日无公事。他常常感叹“劳逸不均”,在节假日时的纵情游玩,总是让他感到莫大欣慰。

唐代休假制度的施行,它保证了官吏们有充足的时间去追寻自己心中所期望完成的事情,其中就包括了文学活动的进行。

在唐代,儒释道三家合流趋势渐显,三者互相交融影响,唐人隐逸之风又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兴盛。唐人的隐逸方式有很多种,并一定非要“处江湖之远”才称得上隐逸。那些身居“庙堂”的官吏们,很多就选择了“朝隐”的方式。所谓“朝隐”,就是指官吏们平时并不辞去自己的职务,只是在休假之时,“隐”与自己的田庄别墅之内修身养性,谈佛论道,领略田园风光的魅力。这田园山水的熏陶之下,心中的情感回环往复,不自觉流露于笔端,因此官吏们创作出了许多田园山水诗歌。储光羲、宋之问、李峤等人均有佳作问世。试问如果没有完备的休假制度,唐代官吏们成天为“案牍”而“劳形”,“仕”“隐”结合的“朝隐”思想就不可能在短期内风靡于官吏之间。可以说,休假制度有利于“朝隐”风气的形成,而“朝隐”风气又为官吏们的文学活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保障。由此推之,唐代休假制度的实行,间接推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还有在节假日举行的宴饮即位,更是直接推动了唐代游宴诗歌的创作。唐代已经开始渐渐施行了科考制度,而诗赋的创作是当时考核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寻求入仕的学子们在宴会上作诗,渴望得到宴会上达官显贵的赏识,从而步入仕途,大展宏图。因此在这种休假宴会上的文学活动更能激发官吏和文人的创作火花,明代的胡震亨就这么说道:“百官宴游,多是长安……朝士词人有赋,翼日即留传京师,当时倡酬之多,诗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在觥筹交错欢歌笑语的喧嚣中,许多佳作横空出世。《滕王阁序》乃是其中翘楚。

由此看来,唐代的节假日虽然繁多,甚至有时候天数达到了一年的三分之一,但它并未使官员产生懒政怠政的思想,也并未阻碍唐代的社会发展,与之相反的是,人性化的休假体系为唐代官员们的文学活动和艺术创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双重保障,促进了唐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