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崇祯自尽后,明军主力去哪里了?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明末崇祯自尽后,明军主力又去了什么地方呢?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当万岁爷上吊的消息传遍了全国各地后,镇守在南方地区的藩王们自然要“意思意思”,用洋葱抹在眼角挤出几滴眼泪。然后,这些藩王立马翻出珍藏在家中的黄马褂,准备开张当皇帝。若用一个词来形容南明这段荒诞的历史,那就是“奇葩”。

正统皇帝崇祯两腿一蹬归西,闯王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北京城,尾随而至的清军在叛徒吴三桂的带领下南下,藩王还在为大顺的灭亡弹冠相庆。有句老话说得好“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但这句话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少在当时局面下,干掉了大顺军的清军未必是南明的朋友,反而是南明要面对的大敌。

满人入关的目的路人皆知,所谓替崇祯帝报仇只是扯淡,连三岁小孩都能看出这是侵略中原的幌子。一旦收拾了大顺军,清军的下一目的就是拾掇这些盘踞在南方的大明藩王。

然而,值此之际这些藩王在忙着干什么呢?他们有没有收拾戎装准备抵御南下的清军呢?

并没有。

此时,藩王们家家户户都在赶制龙袍龙椅大印,准备抢在所有人之前登基上位。更为讽刺的是,翻开史料我们能看到,当时南明各藩王麾下起码有一百万精兵。如果能妥善运用这股兵力,统一协调部署,定能不费吹灰之力干掉八旗军。换句话说,就算以五比一的战损打以多欺少的碾压战,也能轻而易举地搞定十几万八旗兵,光复中原完全不是梦。

但遗憾的是,各大藩王将这些兵力用在了内乱上。朱家的子孙们兵戎相见,互不信服,最典型的就是唐王朱聿健和鲁王朱以海之间的内战。鲁王掌控着浙江以东一带(并非山东地区),相比之下唐王的地盘更广,福建全境都算是朱聿健的地盘,而且当时南方除鲁王之外的各势力都认可唐王的统治地位。当唐王登基,并分封了领地任命了朝廷命官后,鲁王慢了一步。

错失先机的鲁王没有得到其他藩王的认可,只能自认倒霉。眼看着唐王的诏书送到了浙东,要求鲁王立即退位就藩,鲁王就是不愿把屁股挪出龙椅。鲁王觉得自己费劲九牛二虎之力这才当上皇帝,连龙椅都是新的,就这样退位岂不是颜面扫地?

鲁王表示,大家都是朱家的子孙,你让我从头再来未免有点不妥,况且我手下的大臣都已得到了职务,如果让他们归顺唐王恐怕他们会不甘心,毕竟,没有哪个官员想被降级。不得不说,唐王充分抓住了浙东大臣的心态。

没过几天,朱聿健的第二封诏书就到了。

朱聿健告诉浙东大臣识时务者为俊杰,只要能来我朱聿健手下做事,职务只升不降。一句话说出来,浙东朝廷的大臣们纷纷劝谏自己的主子赶紧退位,别耽误自己升官。于是,在鲁王朝廷上出现了这样荒唐的一幕:原本“忠心耿耿”的大臣们纷纷激昂陈词,让鲁王赶快收拾收拾滚蛋。

鲁王心灰意冷,见部下离心离德,他也没必要在龙椅上赖着不走了。于是,他命人收拾金银细软,连夜赶往福建向朱聿健俯首称臣了。虽说南明各小朝廷斗来斗去挺热闹,但这些临时皇帝都没意识到,在这场虚耗之中根本没有胜利者,真正坐收渔翁之利的是北方虎视眈眈的满洲鞑子。

满人早已决定南侵,见南明小朝廷斗来斗去,人家干脆在北方嗑瓜子看戏,等到南明打完了,他们再“粉墨登场”,将这些想当皇帝的藩王们一并拾掇了。最令人惋惜的,就是那一百万能改写明朝命运的大军。这些军队不是被满人收编,就是逃到关外另谋生路。

还有一些当兵的不想投清,干脆落草为寇干起了没本买卖。当然,也有一些军队比较爱国,他们加入了天地会、白莲教等反清组织,继续与敌人作战。虽然,在各种文学作品(比如金庸先生的小说)中这些反清组织与清廷打得如火如荼,谋划了几次让大清满朝皆惊的大事件。

但是,这些都只是文学家们的臆想罢了,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些组织根本没有翻起太大的风浪,均被清军轻而易举地剿灭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