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范仲淹和皇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范仲淹都已经屡次被贬了,范仲淹为什么不惜激怒皇帝也要进谏,范仲淹为什么要那么做?
《史记》上历史上开始有了对于官员的类型判定,并将行教、清廉、守法作为好官的主要的标准,三国末年于始,司马懿的思想当中总结出正式的为官标准,有清、慎、勤,清官也从此逐渐成为好官的代词。
细数历朝历代都出现过一身正气、敢于直言上谏的清廉之官,比如做过发、桀两代夏王丞相的关龙逄因为直言进谏而以炮烙之刑杀害,众所周知的纣王帝辛之叔比干,也因不愿妥协而惨遭剐心之刑。“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生命如此短暂可贵,多少人为求长生而精竭虑,但这些忠廉人士却为何能将自己、将家人的生命置之度外始终不忘初心而不畏浮云遮望眼?
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范仲淹从知晓自己的身世开始便独自一人离开富裕的朱家去应天府求学,求学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选择住在醴泉寺过清苦自律的生活,终日米粥为伴,衣裳不解,通过刻苦努力考上进士,从此开启了三起三落的为官之道,每一次都是因直言上谏触怒了仁宗或得罪朝中大臣而遭到贬谪。
但他从未因此而选择妥协,忘记自己的天下之忧,从穿着一身布衣去应天府做院长而被儒生嘲讽,到他对晏殊说自己一年有三十万钱的俸禄却被发现竟是家徒四壁,只有破旧的书桌和堆满的书籍,每贬到一处都一如既往为民务实,开办书院、澄清吏治,成为人民爱戴的良吏,那么他的直言都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何惹怒一向开明的仁宗?
1、舍身取义,敢管帝王家务的忧君之心
范仲淹因为上疏《上执政书》而受到朝中大臣的认可,在宰相和晏殊的推崇下一跃成为仁宗的秘阁校理令旁人艳羡,然而范仲淹却没有因此而坐享人生,而是先后上奏让垂帘听政多年而手握实权的刘太后的交权,并阻止仁宗带百官向太后朝拜为其祝寿言道:“皇帝有侍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
由此得罪太后,被贬为通判,即使被告诫他的轻率之举会影响仕途还会连累他人,他也表明立场认为侍奉皇上就当要危言危行而不是逊言逊行,只要有利于朝廷而不惧杀身之祸。
2、乐善好施,却请皇帝及后宫嫔妃食以野草的忧民之心
由于自己的早年经历和为官的坎坷仕途,这使得范仲淹更对民间疾苦而熟悉,也屡次毫不忌讳地对民间利病提出自己的意见。已是四十四岁的范仲淹,在一次江淮和东京发生蝗虫灾害而奏请仁宗安排人员前去巡视救灾,而仁宗却以情况不实为由拒绝理会。
于是耿直的范仲淹竟在众人面前直接当面提出质问,并在灾后将捆好的野草背回请皇帝与后宫之人品食灾民充饥的野草在警示宫贵戒除骄奢风气,这些异常又大胆的行为常常让仁宗面临两难的境地,但也正是他居庙堂之高而忧民决心,才使得他敢于直言不讳而为生民立命,让对他感到头疼的仁宗也只好忍耐。
3、僭越上图,无畏得罪朝中权贵而决心整顿上下的忧官之心
官员的品行好坏对于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丰衣足食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只是九品的县令小官,他不仅要对所辖区域的治安负责还要管理当地的税收、诉讼等权限较大,因此如何选官、用官是朝廷维护统治和福泽百姓的必要举措。
早在郭皇后事件之时,范仲淹就与孔道辅、蒋堂等执意与其谏争而被贬睦州知州,获得人生中的第二次贬谪,而后因苏州治水有功返回朝堂却乘机向仁宗上献《百官图》,而实质上则是告发丞相吕夷简在暗中进行官爵买卖交易、任人唯亲的不良作为,并请求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制定用官制度以皇帝亲自掌握官员的升迁,却让吕夷简以结党营私之罪告发而再度遭贬,范仲淹却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4、不畏贫寒,边陲守关多载的忧国之心
早在范仲淹还未入京师官职时就曾上书仁宗以表达对国家当前的军事、官兵情况的担忧,内容主要为宋代在与外对抗时不能只是一味求和,国家二十年未出兵打仗而兵力衰弱,为保证国防力量、边境安稳以防范于未然而应改办军事学堂,选拔军事人才等。
而后西夏李元昊企图谋反多次率兵在边境与宋军交战,于是范仲淹与韩琦同时被派往前线,期间范仲淹主张以守为攻,全民皆兵、修筑牢固工事,但是韩琦、夏竦、宋仁宗许多朝廷要臣都反对他的做法。
而在宋仁宗已经发布攻打的诏书之后,范仲淹仍然坚持己见,令人上密书与仁宗说明各利益要害,以一己之力最终选择使仁宗放弃了原来的旨意而选择休养生息。这充分展现出了范仲淹在面对国家大事时,敢于违背帝王旨意的超高胆识。
二:千金易得,良田易寻,英主却难遇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每个朝代都出现过为国为民而忧的良臣名将,然而这些良臣的命运常常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是取决于拥有最终决定权的皇帝,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因此,人才是否能得到善用的原因不仅在于官员本身的能力,还在于是否能得到帝王的欣赏和重用,比如: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多次劝诫吴王却因其不辨忠奸而被逼自杀,明代杨继盛因弹劾丞相而在狱中被毒打至死等等,所以对于能遭到三次贬黜,而仍然能有所作为的范仲淹来说,不得不庆幸自己出生在了一个好的朝代,赋予了他敢于上谏的机会。
1、上谏是明忠心,也是一场未知的博弈
汉帝刘恒虚心纳谏,善用贾谊、周亚夫、张释之等人而开创文景盛世,唐代时期的大理寺丞狄仁杰多次屡次犯上却仍得太宗、玄宗、女皇武则天的重用而名扬万世,宋仁宗时期也出现了许多的治世名臣,比如:包拯、晏殊、欧阳修以及范仲淹等等都是敢言敢做的卓越人才,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得以重用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宋仁宗一直坚持的“从善如流”,以仁治国。
2、谏官制度的存在及发扬光大
早在秦汉时就已在朝中设有谏官以谏君过,到宋代是谏官的权力达到顶峰,上察帝君百官以肃正纲纪,下至各州各地监管民生民情。自能忍受谏官吐沫的仁宗之后,宋神宗时期有张舜民仅做官七日就上书六十封,徽宗时为官半年的任伯雨竟上书一百零八封。故此可见,范仲淹不畏生死富贵,能够获得机会并敢于谏言,要得益于所处的时代风气和制度的支持。
3、优良的个人品质以及众多的支持者
范仲淹在早年时的学习经历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坚毅品质,他的刚正不阿、严于律己以及军事文学才能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在朝廷内外都拥有众多的支持者比如举荐他的晏殊,与其并称“韩范”的韩琦,愿意为其说话而多次遭贬的欧阳修等,就连《清平乐》中仁宗在讨论范仲淹时曾说,若是伤害了范希文则是伤了众多天下儒士人的心,他将收到源源不断的上谏之书。
三:总结
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从九品小官经历三起三落,做过应天府院长、仁宗身边的文阁秘书甚至官职丞相,功勋累累。但最为人敬佩的就是其不畏权贵、不畏生死、不恋荣华而多次犯言上谏,从帝王的家务事、文武百官的选任以及民情民生等无所不及,屡次遭贬而初心不该、品性不移,当然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得以善终这不仅得益于他的真才实干和光明磊落的品质,同时也归功与善于纳谏的仁爱之君,根基深厚的谏官制度的支持,以及拥有报国热情的儒学人士和社会风气作为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炎黄纵横》
2、《陇东学院学报》
3、《中华文化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