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所作的《春夜》,写出诗人内心沉静如水般的悠闲

虞世南,字伯施,南朝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诗人、官员,他擅长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虞世南所作的《春夜》吧。

如此清寂的一首小诗,能够突破“宫廷诗丛”的重围,展现出属于自己的那缕光芒,是非常不容易的。

虞世南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和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被人称作“初唐四大家”。他的书法是有来源的,隔代师为王羲之,因为他拜的师父叫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也是一代书法大家,可谓得了王氏笔法正宗。当然,虞世南在学问上也是行家里手,毕竟与房玄龄等人一同帮唐太宗李世民共掌文翰事务,曾师法的当时著名文学家徐陵也称赞其得了自己的“真髓”。

虞世南的诗歌大多为“应制类”作品,题材狭窄,内容空泛,这也算是唐初时期众多诗家的通病,他也没有能够给予摆脱。但他有几首古风诗,还是写得比较大气,其中有句:“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从军行》其一),“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雾锋黯无色,霜旗冻不烦”(《出塞》),这大抵是与他的身世经历有关。另外还几首咏物诗算得上清新俊雅,特别是一首《蝉》脱颖而出:“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被人誉为“咏蝉三绝”之一。

我们今天将要欣赏的这首《春夜》,完全是被“宫廷诗”团团包围之中出现的一朵奇葩,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娇美。这首诗在僵硬的氛围里十分突兀,带来几分温柔,几丝软和,尤其可贵。

《春夜》

[唐]虞世南

春苑月裴回,

竹堂侵夜开。

惊鸟排林度,

风花隔水来。

春夜时分,万籁俱寂,静听物候换新,植被萌生,人作为万物之灵长,面对如此奇特的景象,内在情感恍恍惚惚之间就会不由自主地勃然兴起。

首句“春苑月裴回”,诗人详细地描写了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优美景象。春夜,自家花苑,月亮徘徊运行上空,洒下皎洁月光。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诗人让自身站在一个辽远的角度观看着这幅画面,心情可以想当然的是幽寂却又敞亮的。寂然的是深夜的心灵,敞开的是欣赏的情怀。有些矛盾,然而和谐,完全是来自于一种自然天成的美丽。

首句诗中有一个生僻词“裴回”,意同“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后来引申为犹疑不定,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起伏往返。孟浩然有句:“江上空裴回,天边迷处外”(《送辛大之鄂渚不及》),大抵有些意同趣味。虽然看上去是形容月亮对充满花草馨香的林苑的留恋,实际上更多的是用来表露诗人自己对这种氛围的贪恋心情,比月亮更加徘徊不想离开此情此景的其实是诗人自己。

次句“竹堂侵夜开”,好像是受到了室处的美好月色的吸引,诗人身不由己地打开房门,来到了庭院里。然而,虽说明明是诗人自身的行为,但是他偏偏要换一种微妙的说法:是受到夜色的入侵,才不得不打开房门。蛮横的一个“侵”字,看上去似乎过于不讲道理,用在此处就忽然灵动几分,显得格外活泼起来。

如果说上句假设是诗人在心灵上留恋徘徊的地点,那么此句就忽然转入了现实。从虚无缥缈的高远天空踏在了真实的大地之上;亦因此,诗人就从遥远回归到近旁,仿佛摄影镜头蓦然由远拉近,使人变得愣怔半晌,似回味无穷,又似沉浸追忆。从而,也为后面结尾两句打下很好的伏笔和引线。

末尾两句,“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接续上句的“开”字,正是诗人开门之后的所见所闻。或许是听见门打开时候的响声,夜鸟受到惊吓慌乱起而飞过竹林上空,而幽幽夜风隔着水面,送来绵绵花香沁人心脾。前句用一个“排”字,使人眼前轰然突起鸟群颇大的声势,用来突出受到惊吓之时的场景;后句用一个“隔”字,既言风之柔和亦言花之幽香,让人体会到诗人细腻的情感体验,仿佛围观诸人也感同身受一般。

看见句首“惊鸟”二字,不由令人想起王维那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来。如果仔细体味,却能够察觉两者之间的大不同,王维诗句显得清寂许多,给人孤僻加傲然的滋味,而虞世南此诗却显示的是一种娴静和坦然,固然有鸟惊飞之时的慌乱,却没有丝毫的撼动诗人内在的那种沉静如水般的悠闲。

虞世南让自己身处一种微妙的美感氛围内,擅用敏锐的五官之感,紧紧抓住大自然里闪现出来的那种瞬间之美好,超脱应制、宫廷诗作的范畴,不囿于此类诗作的牢笼,能够精炼文字,妙用心灵触觉,把握事物自身所能够展现给世人的种种艺术特质,予我们一个优美而又与众不同的艺术世界,浪漫而温馨,令人难忘,值得大家再三回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