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代王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代王爷在串门的时候,他们为什么都要大声通报?这么做有什么原因存在?
位于北京西城区柳荫街的恭王府,占地约6万多平方米,相当于9个标准足球场。恭王府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规模宏大,气派非凡,有如诗中所言,“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
恭王府,是清代王府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清代时期,亲王、郡王等王爷没有外放为藩王,没有领地,所以就由朝廷为他们修建了居住场所——王府。到清代末年,京城有50余所王府。
清代所有的王爷,都生活在王府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王爷有着丰厚的收入。他们的收入来自两方面。
一是朝廷发放的俸禄。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王爷府里的其余成员,如果得到封爵,也可以按照爵位高低,得到一笔丰厚的俸禄。遇到皇帝登基、大寿、大婚等日子,还能得到双俸的待遇。同时,清代的王爷大多数在朝廷里任职,还能够获得一份职务俸禄。
二是庄园地租收入。清代入关之初,通过跑马圈地的方式,为八旗子弟圈到了大量庄园。直到康熙皇帝下令“嗣后永不许圈”,圈地运动才宣告正式结束。后来,清廷将这些庄园划拨给王公宗室,由内务府一统管理,将所收地租分给王公宗室。每一名王爷名下,都有大量庄园。末代恭亲王溥伟之子毓曾回忆,他家到清代末年,还有近1万顷土地。庄亲王家的土地算比较少的,也有约5500顷土地。王爷每年都能获得数万两银子地租收入。
然而,清代王爷虽然享尽荣华富贵,但却一样坏处:他们不能随意离开王府。清史专家、北京市历史第一档案馆研究员张书才透露:“王族们未经过批准是不准出内城40里的。”违反了这个规定,他们会面临着杀头的危险。
清代对于王爷违法乱纪管束较松,只要不是违反“谋反”之类的重罪,一般都只是象征性的处罚,最多也只是削去爵位。为什么他们擅自出内城40里,就有可能被杀头呢?
原来,清代实行八旗制度。皇帝掌握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即上三旗。其余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白旗、镶蓝旗为下五旗,由各大亲王和郡王所统领。虽然最精锐的上三旗大军都牢牢控制在皇帝手里,但是,如果下五旗兵力一统起来,也会形成对皇权的巨大威胁。所以,朝廷一定要杜绝王爷之间互相勾结,连平常的走动都不被允许。
朝廷为防止王爷之间经常联系,还派出了大量探子,在王府周围走动,探访。王爷的言行举止稍有不慎,就会传到皇帝耳里。为了减少皇帝的顾忌,王爷之间进行礼仪性的互访时,往往大声通报。这不是显示王爷的派头,而是向探子表示串门的理由。
从这层意义上而言,规模宏大的王府,不过是一个精心打造的监狱而已。
由于不能随意出门,清代王爷往往很喜欢在王府里折腾。
乾隆时期,出了一个荒唐王爷:和亲王弘昼。弘昼特别喜欢举办葬礼——葬礼的对象就是他自己。办葬礼时,弘昼坐在放棺材的地方,让家人祭奠他。家人们的哭声越大他越高兴。他在一旁悠然自得地饮酒作乐,像看别人的热闹。
当然,这种葬礼不会白办。弘昼 “死了”后,大臣们都要向他送礼;“复活”后,大臣们还得再次送礼。弘昼本身并不差钱,他只不过用这种办法来恶搞大臣。
乾隆皇帝毫不在意。只要王爷老老实实的呆在王府里,怎么折腾他都不管。
【参考资料:《清史稿》《王府的土地和地租》《王府生活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