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礼:为人勇敢正直,北宋著名文学家

大家认识王安礼吗?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其实,王安礼正是王安石的同母弟弟,大家之所以不知道他,是因为王安石的名气实在太大,所以身为他的弟弟,王安礼只能活在哥哥的光环下。但历史上的王安礼,不仅为人正直,敢于进言,还是个出色的文学家。

哥哥的光环

既然说王安礼活在哥哥的光环下,那么我们先来简单看看,王安石都有哪些光环。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公元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之后历任扬州签判、舒州通判、参知政事等。

在政治上,王安石官拜北宋宰相,提出了青苗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等等;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了宇宙生成,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文学上,他的作品在后世广为流传,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前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揭露底层人民的痛苦,后期退出政坛,则更加偏重对艺术的追求,写出大量写景诗、咏物诗。北宋文学家张舜民曾评价:“王介甫(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寻绎,不可得矣。”

可见,王安石在各方面都做得十分出色,如此一来,身为其弟的王安礼,自然就显得有些藉藉无名了。

鲜为人知的王安礼

王安石的父亲王益,先后有过两任妻子,第一任是徐氏,她为王益生下王安仁、王安道两个儿子。徐氏去世后,王益续弦吴氏,后者为其生下王安石、王安国、王安世、王安上和王安礼五个儿子。

王益的儿子中,最有出息的无疑是王安石。但实际上王安礼也不错,他与哥哥王安国、侄儿王雱(王安石之子)被后世称为“临川三王”,皆是临川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

公元1061年,27岁的王安礼考中进士,入唐介幕府。之后,王安礼历任崇文园校书郎、翰林学士、开封知府、尚书左丞等职。特别是任开封知府的时候,王安礼断案如神……

等等,相信有人又会问了,“北宋、开封知府、断案如神……”,你这说的难道不是包拯吗,怎么变成王安礼了?其实,王安礼断案,虽然不如演义中的包拯那样神乎其神,但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们一起来看看。

有段时间,开封府老是收到匿名举报信,被举报的人过百,时间一长,就在当地引起了骚动。宋神宗知道后,便下令王安礼尽快找到真相。王安礼将所有举报信放在一起,按照时间顺序一一查阅,很快便有了头绪。

原来,他发现最近的一封举报信,与之前的有所不同,上面多了一个姓薛的人。于是王安礼将薛某找来,问他最近是否得罪了什么人。薛某想了想说,还真有那么一个人,曾向自己推荐笔,可他没有买,那个人还挺不高兴的。

当问清卖笔人的详细情况后,王安礼派人将其抓了回来。审问后,卖笔人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称这些举报信都是自己写的,意图在于报复。可见这个卖笔人心胸也太过狭窄了,薛某不过不肯买他的笔而已,他就写匿名信举报。最后,这个人被斩首。王安礼的办事能力,也得到宋神宗的肯定:“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

刚直不阿救苏轼

提及历史上刚直不阿,敢于直言进谏的贤臣,你或许会想到唐朝的魏征,犯颜直谏令唐太宗扬言要杀了他,好在长孙皇后求情,才逃过一劫。又或许会想到北宋的包拯,他在进谏的时候,口水都飙到宋仁宗脸上了,最终宋仁宗不但没怪罪,还采纳了他的建议。

而同为北宋时期大臣的王安礼,也是个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人。比如公元1070年,西夏犯境,可朝廷一时间无兵可调,于是河东宣抚使韩绛、主帅吕公弼二人,便打算让四万老百姓上阵。王安礼知道后,不顾他们是自己上司,直言:“民兵不习武事,今驱之深入,此不为寇所乘,则冻饿而死尔。”

老百姓就是老百姓,他们从未经过正规训练,突然要把他们派去前线打仗,即使人数再多,也只能是送人头。宋神宗知道后,认为王安礼做得很对,有意对其破格提拔。然而当时哥哥王安石是当朝宰相,王安礼为了避嫌,便拒绝了宋神宗的提拔。

王安石和王安礼虽是同母兄弟,但二人也有政见相左的时候。王安石提出变法时,王安礼就站在反对派,对变法提出诸多异议和质疑。当时苏轼也反对变法,还为此写了几首诗,结果就被变法派指控下狱。

当时御史中丞李定等一心想拿苏轼打压反对派,扬言谁要是敢替苏轼求情,就以同谋罪处置。许多反对派的人听后,都不敢站出来说话,唯独王安礼不畏权贵,冒险替苏轼求情说:“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触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苏轼因此得以从轻发落。

王安礼有个如此能干的哥哥,导致他不得不活在哥哥的光环下。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做自己,更没有想过,要靠哥哥的权势去得到些什么。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中进士,入仕之后,为了正义,将生死置之度外,终成为北宋一代名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