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屯田养兵制度有何特殊之处?明朝为何要屯田养兵?

屯田养兵在历朝历代都非常受关注,那么明朝时期的屯田养兵制度是怎样的呢?下面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屯田养兵制度主要发生在和平时期,因为只有社会秩序井然了,才能分配田地达到养兵的目的。战乱时期则实行战时经济政策,集中力量进行战争。和平时期的屯田养兵制度在每个时期各有不同,明朝就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在明初,朱元璋拥有百万大军,怎么解决这一百万大军的粮食问题,就成为朱元璋关注的重点,屯田养兵制度也因此实行开来。

军队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大多聚集在重要关口和边防,这些地方往往地处偏远,并且人口稀少,因此完全不能靠当地达到粮食供给,只有从别的产量地运送。但是运送会产生两个问题,一个是运送成本,一个是运送过程中导致的粮食损耗。对于明朝政府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军营周边种植,这也是屯田养兵制度实行的主要原因。

一、明朝实行屯田养兵的原因

虽然在引言当中已经介绍过了实行屯田养兵的原因,但是由于历史具有特殊性,明朝实行屯田养兵的具体背景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另外需要特介绍明初实行屯田养兵的原因。元朝由于是游牧民族,所以元朝对农耕社会的管理有着一定的不足。之后经历了元末数十年的战乱,使得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人民生活疲惫不堪。要让万千的百姓安定性下来,在当时,就意味着百姓有地种、有饭吃,同时需要减轻百姓的负担。但与此同时,明朝政府还有一百万军队需要粮食养活,面对复杂的局面,为了减轻压在百姓身上的负担,所以明初很快就实行了军屯制度。

除了大环境之外,还跟领导者的背景有关,朱元璋出身自卑微的农民人家,见识到了普通百姓的辛苦,也见识到了战乱给百姓生活带来的疲惫,所以同样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明朝领导者在这一方面做的跟前朝相比,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二、明朝屯田养兵的特点

所谓的屯田养兵,实际上就是士兵除了进行常规的军事活动之外,还需要进行种田,使得军营能够基本上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的状态。明朝地域面积广大,边防成为重中之重,主要有四个重要边防设置了屯田养兵,分别是北平一带、辽东、大西北和云贵,都实行了自给自足的屯田制度。边防士兵既要完成守城之大任,也要遵循屯田进行生产活动,所以明朝政府规定,军营当中三成的士兵守护城池,七成的士兵开垦种粮。除了边防之外,内地也有军营,这一部分是按照二分守城、八分耕种的原则遵循屯田制度。

除了人数分配之外,明朝政府还规定了产量分配原则,每个士兵每年必须生产出十八石粮食,留下十二石作为口粮,其余的入库。由此可见,明初的屯田制度规定了具体的人数和生产数额,并且这种几乎全军参与粮食生产的行为是前所未有的。另外,士兵种植的粮食并不能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根据史料记载,明朝朱元璋时期,军屯实现的年最高产量是五百石,这根本满足不了一百万士兵以及家人的口粮。为了补足缺口,明朝又实行了另一种办法,将盐票放到边防军营,商人如果想要盐票,就必须将粮食运到边防,用粮食换盐票。这种做法弥补了军屯粮食不足。

结语

明朝在屯田方面,主要实行了民屯、军屯和商屯。其中军屯不仅关乎军队治理,也跟其他的屯田制度类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军屯不可能完全实现自给自足,需要民屯和商粮的支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实行的军屯制度跟之前的历朝历代相比,是较为彻底的,也就是说,明朝基本上实现了军民一起种田的大生产活动。

但所有制度都有利有害,虽然军屯能够减轻明政府负担,但是也使得权力和生产交织在了一起,商人也参与其中进行交换,在这种条件之下,很容易滋生腐败和军队管理松懈。虽然后来的明朝领导人也看到这一点,朱元璋也为此专门修订了法典,但是依然未能改变军队腐败的现象。总而言之,明初实行的屯田养兵政策是较为彻底的一次军屯改革,细化到了具体参与的人数和产量,同时,必须也必须看到军屯带来的弊端。

推荐阅读